“蕃”文言文意思
“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蕃(简繁同形)
拼音:fán
“蕃”字的古汉语解释
fán
1.形容词 草木生长茂盛。《周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2.动词 繁殖;生息。《汉书·公孙弘传》:“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
3.形容词 众多。《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fān
1.名词 通“藩”,屏障。《诗经·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2.名词 通“番”,古代对汉族以外各族及异国的通称。《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蕃”国语辞典解释
fán
形容词1.茂盛。《說文解字.艸部》:「蕃,艸茂也。」 《易經.坤卦.文言曰》:「天地變化,草木蕃。」
2.眾多。通「繁」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視駝所種樹,或移徒,無不活;且碩茂蚤茂實以蕃。」
动词
1.滋生、繁殖。《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唐.宋之問〈溫泉莊臥病寄楊七炯〉詩: 「夏餘鳥獸蕃,秋末禾黍熟。」
2.屏蔽、保障。通「藩」 。《書經.微子之命》:「欽哉!往敷乃訓,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
fān
名词舊時對外國或邊境少數民族的稱呼。通「番」 。例: 「吐蕃」 、「吐魯蕃」 。
形容词
來自外國或外族的。通「番」 。例: 「蕃茄」 、「蕃薯」 。
“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附袁切,音煩。說文草茂也。
詩·唐風椒聊之實,蕃衍盈升。
書·洪範庶草蕃廡。
傳蕃,滋也。
又周語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註蕃,息也。
又草名。
山海經隂山,其草多茆蕃。
又鳥名。
山海經𣵠光山,其鳥多蕃,或云卽鴞。
又方煩切,音樊。義同。
又與藩通。
詩·大雅四國于蕃。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九曰蕃樂。
註閉藏樂器而不作也。
又韻補方愔切,音汾。柳宗元文:我姓蟬嫣,由古而蕃。聯事尚書,十有八人。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地名。
前漢·地理志魯國蕃。
註邾國也。
又後漢·黨錮傳蕃嚮。
註蕃,姓也。
“蕃”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艸」從「番」,「番」亦是聲符,「番」象用手在田地上播種,本義是草木茂盛。詳解: 金文從「艸」從「番」,「番」亦是聲符,「番」象用手在田地上播種之形,本義是草木茂盛。《說文》:「蕃,艸茂也。从艸,番聲。」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本書〈林部〉『𣞤』下云:『豐也。』並引《商書》曰:『庶艸繁𣞤。』『𣞤』字今通作『蕪』,『繁』為『蕃』之假借。」
「蕃」的本義指草木茂盛,《易.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引申可指滋生、繁殖,《玉篇.艸部》:「蕃,滋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意謂同姓的婚姻,子孫不能昌盛。《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蕃」又可表示多,《易.晉》:「康侯用錫馬蕃庶。」陸德明《釋文》:「蕃,多也。」意謂康侯受賜車馬盛多。金文、帛書表示繁殖昌盛、眾多,蔡侯申盤:「子孫蕃昌」。《馬王堆漢帛書.養生方》第215行:「男女蕃茲(滋)。」「蕃滋」即「蕃息」,指滋生繁衍。《馬王堆漢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87行:「民[乃]蕃茲(滋)。」意謂人民繁育興旺。《墨子.明鬼》:「使若國家蕃昌,子孫茂。」
戰國竹簡通假為「藩」,表示車上起遮掩作用的帷障。《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26-127:「車蕃(藩)蓋強折列(裂)」,意謂車子周圍的布幔和車傘被活生生折斷並裂開了。
漢帛書通假為「礬」,《馬王堆帛書.雜療方》第16行:「取蕃(礬)石、蕉(皂)莢」,「礬石」是一種礦物,「皂莢」是皂莢樹的果實。
「蕃」又是西方邊境各少數民族的通稱,《周禮.秋官.大行人》:「九州之外,謂之蕃國。」唐朝時吐蕃與中原交流頻繁,唐文武孝德皇帝、大蕃聖神贊普結立盟約,樹立「唐蕃會盟碑」,碑上用漢語和藏語記錄盟約。又在廣州設立「蕃坊」,供外國人聚居,內有「蕃市」供外商交易,「蕃學」供蕃人子弟入學。「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王朝聯繫的重要交通道路,起點是唐朝都城長安(今西安市),終點為吐蕃都城邏些(今拉薩市),全長約3000多公里,由於這條古道延伸到印度與尼泊爾,故被視為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今天青藏公路從西寧到玉樹、從那曲到拉薩的兩段路是沿著唐蕃古道修築而成的。
而「吐蕃」(bodchenpo,藏語音譯,「蕃」讀為「播」,自稱「大蕃」)是中國古代藏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權,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區。「吐蕃」的祖先是發羌族,姓「勃窣野」,「蕃」、「發」音近,故名「吐蕃」。《新唐書.吐蕃》:「吐蕃,本西羌屬……祖曰鶻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諸羌,據其地。『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吐蕃敦煌石窟」指公元781-848年間吐蕃佔領敦煌時期的石窟,留有不少佛經、壁畫。
「蕃」表示外族,有外來的意思,又作「番」;此義保留在不少詞語中,如「番邦」即外國,「蕃客」指外國商旅(粵語仍有「番鬼佬」一語,表示「洋鬼子」),「蕃舶」指海外入境的船,「蕃薯」是明朝萬曆年間福建人從外國引進,清周亮工《閩小記.蕃薯》:「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
「蕃」又通「皤」,表示白色,《禮記.明堂位》:「周人黃馬蕃鬣。」意謂周代人用黃色的馬,馬頸上的長毛是白色的。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蕃』蓋白色也,讀若老人髮白曰『皤』。」前蜀薛昭薀〈相見歡〉:「羅襦繡袂香紅,畫堂中。細草平沙蕃馬,小屏風。」意謂絲綢製的短衣,衣袖上繡着花,(穿衣人站在)彩繪的殿堂中。細草長在廣闊的沙原上,白馬慢步,(這些景色畫在)小屏風(上)。
「蕃」是現行罕見的姓氏,祖先是戰國時魯國的大夫(古職官),因為被封於蕃邑,故以地名為姓。《續通志.氏族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其先出自魯大夫,食邑於蕃,因以為氏。」漢代有「蕃貴」、「蕃詡」(《漢印文字徵》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