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文言文意思
“犯”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犯”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àn

“犯”字的古汉语解释

fàn

1.动词 侵犯。《左传·城濮之战》:“胥臣蒙马以虎皮,先陈蔡。”

2.动词 触犯;冒犯。《出师表》:“若有作奸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动词 危害。《国语·楚语》:“若防大川焉,溃而所必大矣。”

4.动词 冒;冒着;顶着。《捕蛇者说》:“盖一岁之死者二焉。”

5.动词 使用。《孙子·九地》:“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6.名词 罪犯;犯人。《狱中杂记》:“大盗未杀人,及他同谋多人者。”

“犯”国语辞典解释

fàn

动词
1.侵害、干擾、沖撞。例: 「侵犯」「干犯」「冒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國語.晉語八》「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2.抵觸、違背。例: 「犯法」「犯規」「違法犯紀」《周禮.夏官.大司馬》「犯令陵正,則杜之。」

3.發生。例: 「他愛說謊的老毛病又犯了。」 《紅樓夢》第一一五回:「你們忒不留神,二爺犯了病也不來回我。」

4.冒著。宋.蘇軾〈岐亭〉詩五首之一:「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多。」

5.落進、落到。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三折:「我兒也,你今日犯到我這衙門裡來。」 《老殘遊記》第五回:「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裡,也是一個死。」

名词
有罪的人。例: 「主犯」「從犯」「罪犯」「嫌犯」


副词
值得。例: 「犯不著」《紅樓夢》第七五回:「四丫頭也不犯囉唕你,卻是誰呢?」

“犯”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防鋄切集韻韻會父鋄切,𠀤凡上聲。
玉篇抵觸也。
廣韻干也,侵也,僭也,勝也。
爾雅·釋詁,勝也。
,得勝也。
書·大禹謨兹用不于有司。
禮·曲禮介冑則有不可之色。
 又檀弓事親,有隱而無
周禮·夏官大馭掌馭玉路,以祀及軷。
行山曰軷。之者,封土爲山象,以菩芻棘柏爲神主。旣祭之,則以車轢之而去,喻無險難也。
 又字彙補叶符店切。
歐陽修·新孀詩蘭枯蕙死誰復弔,殘菊籬根爭豔豔。靑松守節見臨危,正色凜凜不可

“犯”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侵犯。

詳解: 從「」,「」聲。本義為侵犯。《說文》:「犯,侵也。从犬,㔾聲。」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布出兵戰,先以騎犯青州兵。

  「」引申為觸犯、冒犯。《玉篇.犬部》:「犯,抵觸也。」如《周禮.地官.司門》:「凡財物犯禁者舉之,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左傳.哀公二十五年》:「當今不可,眾怒難犯。《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又表示侵害、損壞。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國語.周語》:「水火之所犯,猶不可救,而況天乎?《國語.晉語》:「忠不可暴,信不可犯。

  「」還表示遭遇。如《莊子.山木》:「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成玄英疏:「遇此憂患。《淮南子.主術》:「臨死亡之死,犯患難之危。」高誘注:「犯猶遭也。

  「」是古代的天文術語,表示星體運行時凌入其他星宿的垣度。如《漢書.天文志》:「北落若微亡,軍星動角益稀,及五星犯北落,入軍,軍起。《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六月乙丑,熒惑犯鎮星。《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冬十月丁未,月犯熒惑。

  「」亦指犯罪之人。如《舊唐書.刑法志》:「亦有雜犯及遠年流人,亦枉及禍焉。《金史.刑志》:「凡法寺斷重輕罪各有期限,法官但犯皆的決,豈敢有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