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狃”文言文意思
“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狃(简繁同形)
拼音:niǔ
“狃”字的古汉语解释
niǔ
1.动词 习惯。《教战守策》:“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
2.形容词 贪婪。《国语·晋语》:“嗛嗛之食,不足狃也。”
“狃”国语辞典解释
niǔ
动词1.習慣、安於。唐.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其民牟利鬥力,狃於輕悍,故用暴虐聞。」 宋.蘇軾〈教戰守策〉:「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
2.拘泥、因襲。例: 「狃於成見」 、「狃於積習」 。《水滸後傳》三七回:「陛下當枕戈達旦,以報父兄之仇,不可聽信庸人,狃於和議。」
3.貪、貪圖。例: 「勿狃於急效」 。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故使狃於功利,慮患不深。」
“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女久切集韻韻會正韻女九切,𠀤音紐。說文犬性驕也。
又玉篇狎也,習也,就也,復也。
爾雅·釋言狃,復也。
註狃忕,復爲。
疏狃忕,前事復爲也。鄭風云:將叔無狃。毛傳云:狃,習也。
左傳·桓十三年莫敖狃于蒲騷之役。
杜註狃,忕也。狃忕,串習之義。
書·君陳狃于姦宄。
傳習也。
又小爾雅狃,忕也。
又晉語狃中軍之司馬。
註狃,正也。
又玉篇狐貍等獸跡也。
爾雅·釋獸闕洩多狃。
註說者云:脚饒指。未詳。
疏舊說以爲闕泄,獸名,其脚多狃。狃,指也。然其形所未詳聞。
又人名。
左傳·定五年告公山不狃。
註不狃,季氏臣。
又韻會通作忸。詳忸字註。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女救切,音糅。
廣韻習也,就也。
又狐貍也。
又集韻女六切,音肭。獸名。
又叶女古反。
詩·鄭風將叔無狃,戒其傷女。考證:〔爾雅·釋言狃,復也。註狃伏,復爲。疏狃伏,前事復爲也。左傳·桓十三年莫敖狃于蒲騷之役。杜註狃,伏也。狃伏,串習之義〕 謹照原文四伏字𠀤改忕。〔小爾雅狃,忲也。〕 謹照原文忲改忕。
“狃”形意通解
略說: 「狃」的本義是狗性驕橫。詳解: 金文「狃」從「犬」,「丑」聲,本義是狗性驕橫。《說文》:「狃,犬性驕也。从犬,丑聲。」
金文通假為「柔」,表示懷柔(陳劍),復公仲壺:「其萬年永壽,用狃萬邦。」「用狃萬邦」即安撫萬邦,使其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