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文言文意思
“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狄(简繁同形)
拼音:dí
“狄”字的古汉语解释
dí
1.名词 我国古代北部一个农民族。
2.通“翟”。野鸡尾巴上的毛。《礼记·乐记下》:“干戚旄狄以舞之。”
tì
通“逖”。远。《荀子·赋篇》:“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亲近品行清廉的人而疏远品行肮脏的人)
【狄狄】形容跳跃。
“狄”国语辞典解释
dí
名词1.中國古代北方的民族。因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稱為「北狄」 。秦、漢以後成為中原對北方各族的泛稱。《書經.仲虺之誥》:「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禮記.王制》:「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2.姓。如唐代有狄仁傑。
“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歷切集韻韻會亭歷切,𠀤音敵。爾雅·釋地八狄。
禮·王制北方曰狄。
明堂位五狄。
周禮·職方氏六狄。
書·仲虺之誥南面而征,北狄怨。
春秋·莊三十二年狄伐郉。
穀梁傳·莊十年荆者,楚也。何爲謂之荆,狄之也。
又下士。
書·顧命狄設黼扆綴衣。
傳狄,下士。
禮·祭統狄者,樂吏之賤者也。
又鹿名。
爾雅·釋獸絕有力,狄。
疏絕異壯大有力者名狄也。
又地名。
史記·陳涉世家周市北徇地,至狄。
註徐廣曰:今之臨濟。
又人名。
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𥳑狄。
又姓。
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建大車之輪。
註狄虒彌,魯人。
史記·張湯傳博士狄山。
廣韻春秋時狄國之後。
又與翟通。
禮·玉藻夫人揄狄。
疏揄,讀如搖。狄,讀如翟。謂畫搖翟之雉于衣。
又樂記干戚旄狄以舞之。
疏狄,羽也。
前漢·地理志羽畎夏狄。
又泉名。在洛陽。
公羊傳·僖二十九年盟於狄泉。○按二傳作翟。
又集韻正韻𠀤他歷切,音惕。
集韻本作逖。遠也。
詩·大雅舍爾介狄,維子胥忌。
傳狄,遠也。
又詩·魯頌桓桓于征,狄彼東南。
箋狄,當爲剔。剔,治也。
釋文韓詩云:鬄除也。
又禮·樂記流辟邪散,狄成滌濫之音作。
註狄滌,往來疾貌。
又與易通。
王充·論衡狄牙之調味也。經史俱作易牙。考證:〔左傳·襄十年狄虒彌大車之輪。〕 謹照原文大上增建字。
“狄”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犬」從「火」,本義是一種狗。詳解: 金文從「犬」從「火」,本義是一種狗。「狄」又用來表示北方少數民族。戴家祥認為因為古人蔑視少數民族,故借表示狗的「狄」來稱呼他們。又因為少數民族的方國皆在邊遠,故狄字又引申為遠,後加「辵」旁造「逖」字來表示遠義。《書•牧誓》:「逖矣,西土之人。」孔安國傳:「逖,遠也。」
《說文》:「狄,赤狄,本犬種。狄之爲言,淫辟也。从犬,亦省聲。」段玉裁改「赤狄」為「北狄」,注云:「赤狄乃錯居中國狄之一種耳。」「〈王制〉,〈明堂位〉皆言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金文表示北方少數民族,史牆盤:「永不𢀜(恐)狄虘」,「狄虘」是少數民族名,文獻中作「翟柤」,意謂周人從此不再恐懼狄虘的侵略了(徐中舒)。又通假為「逷」,表示懲治,曾伯簠:「克狄(逷)淮尸(夷)」,「淮夷」是外族,意謂懲治外族。《詩.大雅.抑》:「用逷蠻方」,鄭玄箋:「逷當作剔,剔,治也。」一說「狄」通假為「逖」,表示驅除,意謂趕走淮夷。根據許慎,「逷」是「逖」的異體字,《說文》:「逖,遠也。从辵,狄聲。逷,古文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