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国语辞典解释
hú
名词1.動物名。食肉目犬科。似犬而小,體瘦,面部較長。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長,毛多為赤黃色。性聰明敏感,令人覺得狡猾。喜食野鼠、鳥類、家禽等,皮可製裘。常見的種類如赤狐、銀狐、北非小狐等。也稱為「狐狸」 。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狐偃,明代有狐忠。
“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戸吳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𠀤音胡。說文妖獸也,鬼所乗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豐後。
爾雅·釋獸貍狐貒貈醜。
埤雅狐性疑,疑則不可以合類,故从孤省。
又曰:狼狐搏物,皆以虛擊孤,狐从孤省。
又或以此故也,音胡,疑詞也。
易·解卦田獲三狐。
又未濟小狐汔濟,濡其尾。
詩·邶風狐裘蒙戎。
又北風莫赤匪狐。
周禮·地官·草人凡糞種勃壤用狐。
山海經靑丘國,其狐四足九尾。
又爾雅·釋獸貔,白狐。
註一名執移,虎豹之屬。
疏貔,一名白狐。或曰似熊。
又鵂鶹一名訓狐。因其聲以名之。見唐書·五行志。韓愈有射訓狐詩。
又地名。
左傳·僖二十三年濟河圍令狐。
晉語使令狐文子佐之。
註令狐,邑名。
又史記·趙世家秦伐我,至陽狐。
又孝文帝紀軍飛狐。
註如淳曰:在代郡。蘇林曰:在上黨。
又姓。
廣韻晉有狐氏,代爲卿大夫。
晉語狐氏出自唐叔。
又令狐,複姓。
“狐”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犬」,「瓜」聲,本義是狐狸。詳解: 金文從「犬」,「瓜」聲,本義是狐狸。包山楚簡「狐」字不從「犬」而從「鼠」,可能因為狐狸和鼬鼠(俗稱黃鼠狼)在遇敵時都會排出惡臭或臭液自衛,所以「狐」可從「鼠」為意符。
金文用作地名,地望不詳。陽狐戈:「陽狐」。晉璽用作複姓,《璽彙》3986:「命狐」,即「令狐」。曾侯乙墓竹簡用作本義,簡29:「狐白」,表示狐狸腋下的白毛皮,《管子.輕重》:「代之出,狐白之皮。」《漢書.匡衡傳》:「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顏師古注:「狐白,謂狐掖下之皮,其色純白,集以爲裘,輕柔難得,故貴也。」《本草綱目.狐》:「毛皮可為裘,腋毛純白,謂之狐白。」
《說文》:「狐,䄏獸也。鬼所乘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後,死則丘首。从犬,瓜聲。」段玉裁注:「《音義》、《廣韻》皆作『首丘』。」所謂「狐死首丘」,出自狐狸死前必把頭朝向出生的土丘之傳說,此語後用以比喻暮年思念故鄉之情。又屈原:《九章·涉江》:「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