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文言文意思
“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狸”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狸”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狸子,也叫野猫、山猫。《庄子·秋水》:“捕鼠不如狌。

“狸”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貍」《廣韻.平聲.之韻》「貍,野貓。狸,俗。」

名词
動物名。脊椎動物門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形體似狐而較小,色灰褐,體毛雜黃色且有斑點。尖嘴,四肢甚短,尾粗長而蓬鬆。穴居近村野地,晝伏夜出,捕食雞、鴨等小動物。

“狸”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里之切集韻陵之切,𠀤音离。
玉篇似貓。
詩·豳風取彼狐,爲公子裘。
禮·內則去正脊。
左傳·襄十四年所居。
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狌乎。𤰞身而伏,以𠋫敖者。
 又徐無鬼德也。
 又史記·封禪書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徐廣曰:,一名不來。
 又揚子·方言貔,關西謂之
 又史記·封禪書殺一牛,以爲俎豆牢具。◎按註作犛牛,當與犛通。考證:〔玉篇似〈豸芮〉。〕 謹照原文〈豸芮〉改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