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文言文意思
“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鱗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lín
“鳞”字的古汉语解释
lín
1.名词 鳞甲;鱼鳞。《柳毅传》:“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
2.名词 鱼的代称。《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鳞”国语辞典解释
lín
名词1.魚類或爬蟲類等身體表面所密覆的角質或骨質的薄片組織,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例: 「魚鱗」 、「蛇鱗」 。
2.魚類的總稱。《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號者,以億計。」 南朝梁.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夕日欲穨,沉鱗競躍。」
3.姓。如春秋時宋國有鱗朱。
形容词
鱗狀的。例: 「鱗莖」 、「魚鱗癬」 。
“鳞”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力珍切集韻韻會正韻離珍切,𠀤音鄰。說文魚甲也。
玉篇魚龍之鱗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其動物宜鱗物。
註鱗,龍之屬。
禮·月令其蟲(鱗。
註)龍蛇之屬。
淮南子·地形訓凡鱗者,生於庶魚。
又正字通雙鱗魚,產湖廣石門縣東陽山水中,鱗有兩重,與諸魚別,味肥(美。)又姓。
左傳·文十六年鱗鱹爲司徒。
類篇或作䰼。此條有四字脫落,包括一個空格。今補於()中。
“鳞”形意通解
略說: 從「魚」,「粦」聲,本義為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類動物密排於身體表層的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詳解: 從「魚」,「粦」聲,本義為魚類、爬行類和少數哺乳類動物密排於身體表層的衍生物,具有保護作用。《說文》:「魚甲也。从魚,粦聲。」《楚辭‧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鱗」也用作魚的代稱。《後漢書‧馬融傳》:「測潛鱗,踵介旅。」
「鱗」還泛指有鱗甲的動物。《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蟲鱗。」鄭玄注:「鱗,龍蛇之屬。」
「鱗」喻形狀似鱗片之物。五代齊己〈游道林寺四絕亭觀宋杜詩版〉:「古石生寒仞,春松脫老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