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文言文意思
“鲜”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鲜”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xiān/xiǎn

“鲜”字的古汉语解释

xiān

1.名词 生鱼;鲜鱼。《韩非子·解老》:“烹小而数挠之,则贼其泽。”

2.形容词 新鲜;美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钓于水,可食。”

3.形容词 鲜明;鲜艳。《桃花源记》:“芳草美,落英缤纷。”

xiǎn

形容词 少。《爱莲说》:“菊之爱,陶后有闻。”

【鲜明】⒈鲜艳华美。⒉精明。

“鲜”国语辞典解释

xiān

名词
1.魚、活魚。《老子》第六〇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宋.張元幹〈水調歌頭.平日幾經過〉詞: 「調鼎他年事,妙手看烹鮮。」

2.剛宰殺的鳥、獸等。《文選.左思.蜀都賦》「割芳鮮,飲御酣。」

3.泛稱新鮮美味的食物。例: 「時鮮」「嘗鮮」「海鮮」《紅樓夢》第七回:「咱們送他的,趁著他家有年下送鮮的船去,一併都交給他們帶了去罷。」

4.姓。如五代時後蜀有鮮思明。

形容词
1.滋味甜美。例: 「這湯真鮮。」 唐.權德輿〈拜昭陵過咸陽墅〉詩: 「村盤既羅列,雞黍皆珍鮮。」

2.新鮮的、清新的。例: 「鮮嫩」「鮮花」

3.色彩明亮光豔。例: 「顏色鮮明」 。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二六:「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

4.新奇、有趣、好玩。例: 「他的話很鮮。」

xiǎn

副词
少。例: 「鮮見」《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宋.周敦頤〈愛蓮說〉:「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动词
盡。《易經.繫辭上》「故君子之道鮮矣。」


形容词
早死、非壽終的。《左傳.昭公五年》「葬鮮者自西門。」

“鲜”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
禮·內則冬宜鮮羽。
鮮,生魚也。
 又玉篇生也。
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
鳥獸新殺曰鮮。
儀禮·士昏禮腊必用鮮。
義取夫婦日新之義。
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
鮮,野獸也。
 又廣韻潔也。
易·說卦爲蕃鮮。
鮮,明也。
 又釋名鮮,好也。
玉篇善也。
 又國名。
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
 又鮮𤰞傳鮮𤰞者,依鮮𤰞山,故因號焉。
 又山水名。
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
 又姓。
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
 又鮮于,複姓。
風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
 又廣韻集韻𠀤息淺切,音獮。
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
釋文盡也。
 又書·無逸惠鮮鰥寡。
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
鮮,少乏也。
詩·鄭風終鮮兄弟。
鮮,寡也。
禮·中庸民鮮能久矣。
鮮,罕也。
 又少也。亦善也。
詩·邶風籧篨不鮮。
鮮,善也。
朱傳少也。
 又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
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
詩·大雅度其鮮原。
大山曰鮮。
朱傳鮮,善也。
 又正韻與獻同。
禮·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
鮮當爲獻,聲之誤也。
 又與犀同。
前漢·匈奴傳黃金犀毗一。
師古曰:犀毗,帶鉤也。亦曰鮮𤰞,亦謂師氏,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又集韻私箭切,獮去聲。姓也。

“鲜”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上從「」下從「」,會鮮美之意。

詳解: 金文上從「」下從「」,會鮮美之意。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新宰殺之鳥獸肉、新鮮的生肉,中山王圓壺:「以取鮮蒿(薧)」。《周禮.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薧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鄭眾曰:「鮮謂生肉,薧謂乾肉。

  戰國竹簡表示少,《郭店楚簡.成之聞之》:「則民鮮不從𢚝」。《爾雅.釋詁》:「鮮,寡也。」郭璞注:「謂少。

  《說文》:「鮮,魚名。出貉國。从魚,羴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