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文言文意思
“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狼(简繁同形)
拼音:láng
“狼”字的古汉语解释
láng
名词 一种野兽,形状略像狗,昼伏夜出,性情凶残。比喻凶狠、贪婪。《鸿门宴》:“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狼烟】古代边关报警时烧起的烟。
“狼”国语辞典解释
láng
名词1.動物名。哺乳綱食肉目犬科。形狀似犬,毛為青灰色,頭銳喙尖,後腳稍短。嗅覺靈敏,聽覺佳。性凶狠狡猾,晝伏夜出,會襲擊人畜。
2.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約聚集在大陸地區廣東、廣西兩省的交界處。
3.星名。即天狼星。《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其東有大星曰狼。」
4.姓。如春秋時晉國有狼瞫。
“狼”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𠀤音郞。說文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从犬,良聲。
埤雅狼大如狗,靑色,作聲諸竅皆沸,善逐獸。里語曰:狼卜食。狼將遠逐食,必先倒立以卜所向,故獵師遇狼輒喜。狼之所嚮,獸之所在也,其靈智如此。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
爾雅·釋獸狼,牡貛,牝狼。
註牡名貛,牝名狼,辨狼之種類也。
詩·齊風竝驅從兩狼兮。
周禮·天官·獸人冬獻狼。
註狼膏聚,聚則溫。
又狼藉。
孟子樂歲粒米狼戾。
註狼戾,猶狼藉也。
又周禮·秋官條狼氏。
註條,當爲滌器之滌。狼狼扈道上。
疏狼狼扈道上者,謂不蠲之物在道,猶今言狼藉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又律書西至於狼。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又杜篤·論都賦寥狼邛莋。
註寥狼,猶擥擾也。
又地名。
左傳·文九年楚子師於狼淵,以伐鄭。
史記·秦本紀白起攻趙,取代光狼城。
又白狼縣,屬右北平郡。臯狼縣,屬西河郡。皆見前漢·地理志。
又後漢·明帝紀西南夷白狼動黏諸種,前後慕義貢獻。
又草名。
爾雅·釋草孟狼尾。
註似茅,今人亦以覆屋。
又姓。
左傳·文二年狼瞫取戈以斬囚。
又集韻里黨切。音朗。狼犺,獸名。似猴。
又郁狼,漢侯國。
韋昭曰屬魯。狼音盧黨反。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集韻韻會𠀤郞宕切,音浪。博狼,地名。在陽武。
前漢·張良傳秦皇帝東遊,至博狼沙中註師古曰:狼音浪。◎按史記本作浪。
“狼”形意通解
略說: 從「犬」,「良」聲。「狼」是動物名,屬哺乳類犬科動物,形狀似狗,晝伏夜出,以兔、鹿等為主要食物。詳解: 從「犬」,「良」聲。「狼」是動物名,屬哺乳類犬科動物,形狀似狗,晝伏夜出,以兔、鹿等為主要食物。《說文》:「狼,似犬,銳頭,白頰,高前,廣後。从犬,良聲。」如《周禮.天官冢宰.獸人》:「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國語.周語》:「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狼」是肉食性動物,古代常用以比喻凶殘或貪婪之人。如《左傳.文公十三年》:「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孟子.離婁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狼」亦表示凶狠,常與「戾」連用。《廣雅.釋詁三》:「狼、戾,很也。」王念孫疏證:「狼與戾一聲之轉。」如《戰國策.燕策一》:「夫趙王之狼戾無親,大王之所明見知也。」《淮南子.要略》:「秦國之俗,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
「狼」也是古代星宿之外,即天狼星。如《史記.天官書》:「其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後漢書.天文志下》:「三年冬,彗星出狼、弧,東行至于張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