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文言文意思
“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郎”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áng/làng

“郎”字的古汉语解释

láng

1.名词 古代官名,战国时开始设置,早期指帝王侍从官的总称,后来中央政府各部也设置郎官。《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中。”

2.名词 年轻男子或女子。《念奴娇·赤壁怀古》:“人道是,三国周赤壁。”《木兰诗》:“不知木兰是女。”

3.名词 女子称丈夫恋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江上踏歌声。”

4.名词 奴仆称主人。《童区寄传》:“为两僮,孰若为一僮耶?”

5.名词 称别人的儿子。《孔雀东南飞》:“云有第三,窈窕世无双。”

【郎当】⒈破败;混乱。⒉潦倒,下贱。⒊衣服宽大不合体。

【郎君】⒈汉代称长官或师门弟子;唐代指新进士。⒉贵家子弟的通称。⒊妻子称丈夫。

【郎潜】喻为官久不升迁。

【郎子】对年轻人的美称。

“郎”国语辞典解释

láng

名词
1.秦漢時起,官多稱為「郎」例: 「侍郎」「尚書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

2.對男子的美稱。例: 「周郎」「少年郎」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 唐.李白〈橫江詞〉六首之五:「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3.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例: 「郎有情,妹有意。」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生縱不得與郗郎同室,死寧不同穴!」 唐.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4.僕役對主人的稱呼。《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5.女子也稱為「郎」例: 「女郎」

6.姓。如漢代有郎顗。

“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𠀤音廊。
說文魯亭。
左傳·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
魯地。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郞亭。
 又夜郞,地名。屬牂牁郡。
 又官名。
韻會秦初置郞中令,其屬官有三署郞。漢官尚書郞。初,三署郞旣選入臺,稱郞中,歲滿,稱侍郞。隋文帝諱中字,惟置侍郞。煬帝置六侍郞,其諸曹直曰郞,除侍字。
 又員外郞,亦隋置。
 又男子之稱。
唐書·房𤣥齡傳高孝基曰:僕閱人多矣,無如此郞者。
 又婦謂夫爲郞。
晉書·列女傳謝道韞曰:天壤之閒,乃有王郞。
 又僕稱主亦曰郞。
唐書·宋璟傳鄭善果曰:中丞奈何卿五郞。璟曰:君非其家奴,何郞之云。
 又正韻與廊通。
前漢·東方朔傳陛下今累郞臺,恐其不高。
 又姓。
廣韻魯懿公孫費伯城郞居之,因氏。
 又漢有郞顗。考證:〔春秋·隱元年費伯帥師城郞。魯地高平方輿縣東南有郁郞亭。〕 謹照原文春秋改左傳。方輿改方與。〔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築郞臺,恐其不高。〕 謹按所引出前漢東方朔傳,今据改。並照原文陛下增今字。築字改累字。

“郎”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是春秋時魯國的地名。

詳解: 從「」,「」聲。「」是春秋時魯國的地名。《說文》:「郎,魯亭也。从邑,良聲。《玉篇.邑部》:「郎,魯邑。」當時魯國有兩個地方稱為「」,一在魯國近郊之邑,在今山東省曲阜市附近。《禮記.檀弓下》:「戰于郎。」鄭玄注:「郎,魯近邑也。〈哀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我』是也。」一為遠邑,在今山東魚台縣東北。《左傳.隱公元年》:「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杜預注:「郎,魯邑。高平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

  「」也是官名,乃君主左右侍從官的統稱,如郎中、侍郎、郎中令等。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內莫衣紫。《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引申表示古代男子的美稱。如《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世說新語.雅量》:「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

  「」也特指婦女對丈夫或情人的稱呼。如《玉臺新詠.江淹〈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唐代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古代亦稱年輕女子為「女郎」。如《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宋秦觀〈秋興九首.擬李白〉:「綠頭鴨兒棲萍草,採蓮女郎笑花老。

  「」可表示古代奴僕對主人的稱呼。如唐代白行簡〈李娃傳〉:「有老豎,即生乳母壻也,見生之舉措辭氣,將認之而未敢,乃泫然流涕。生父驚而詰之,因告曰:『歌者之貌,酷似郎之亡子。』《新唐書.宋璟傳》:「鄭善果謂璟曰:『公奈何謂五郎為卿?』璟曰:『以官正當為卿。君非其家奴,何郎之云?』

  「」還是古代對從事某種職業者的稱呼,例如漁郎、貨郎、牛郎等。如元代關漢卿《王閏香夜月四春園.第三折》:「自家是個貨郎兒,來到這街市上,我搖動不郎鼓兒,看有是麼人來。」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肅苑》:「預喚花郎,掃清花徑。

  古人稱別人的兒子為「令郎君」,後省作「令郎」。如《玉臺新詠.無名氏〈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明代馮夢龍《喻世明言.滕大尹鬼斷家私》:「老先生高年,又新添個小令郎,足見血氣不衰,乃上壽之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