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狎”文言文意思
“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狎(简繁同形)
拼音:xiá
“狎”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
1.动词 亲近;亲热。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长向江湖狎鸥鸟。”
2.动词 亲近而不庄重。《问说》:“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3.动词 轻忽;轻视。《教战守策》:“轻霜露而狎风雨。”
4.动词 习惯;熟悉;熟练。《论衡·程材》:“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
5.动词 更替;交替;轮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
6.形容词 拥挤。《旧唐书·胡证传》:“广州有海舶之利,货贝狎至。”
【狎客】⒈指关系亲昵、常在一起嬉游饮宴的人。⒉指嫖客。
【狎昵】亲昵;亲近。
【狎弄】⒈戏弄;玩耍。⒉狎人;弄臣。
【狎恰】重叠、拥挤的样子。
“狎”国语辞典解释
xiá
动词1.親近。例: 「狎昵」 。《禮記.曲禮上》:「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2.熟習、習慣。《國語.周語中》:「未狎君政,故未承命。」 宋.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五首之四:「吳兒生長狎濤潚,冒利輕生不自憐。」
3.輕慢、輕忽。例: 「狎侮」 。《左傳.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 《論語.季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4.戲弄、嬉戲。例: 「狎妓」 。《左傳.襄公六年》:「宋華弱與樂轡少相狎。」 唐.柳宗元〈三戒.臨江之麋〉:「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抵觸偃仆益狎。」
“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胡甲切集韻類篇韻會轄甲切,𠀤音匣。廣韻習也。
說文犬可習也。从犬,甲聲。
爾雅·釋詁狎,習也。
又釋言甲,狎也。
註謂習狎。
禮·曲禮賢者,狎而敬之。
註狎,近也,習也。謂附而近之,習其所行也。
周語未狎君政。
又玉篇易也。
書·泰誓狎侮五常。
傳輕狎五常之敎。
疏狎,慣忽之言,慣見而忽也。
左傳·昭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玩之。
註狎,輕也。
穀梁傳·莊十七年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昭二十一年不狎鄙。
又更也。
左傳·襄二十七年且晉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
疏更代主諸侯之盟也。
又神異經八荒之中有毛人焉,名髥公。俗曰髥麗。一名髥狎。小兒髥狎可畏也。
玉篇亦作狹。考證:〔說文大可習也。从犬,甲聲。〕 謹照原文大字改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