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文言文意思
“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彷(简繁同形)
拼音:páng/fǎng
“彷”字的古汉语解释
páng
见“彷徬”。
【彷徬】也写作“徬徨”。⒈徘徊;来回走动。《促织》:“惟彷瞻顾,寻所逐者。”⒉犹豫不决;去向未定。《<指南录>后序》:“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死。”⒊心里不安宁;不踏实。《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
“彷”国语辞典解释
páng
參見「彷徨」 、「彷徉」 等條。páng
參見「徬徨」 條。bàng
动词在旁隨行。《周禮.地官.牛》:「凡會同軍旅行役,共其兵車之牛,與其牽徬以載公任器。」 漢.鄭玄.注:「居其前曰牽,居其旁曰徬。」
fǎng
參見「彷彿」 條。“彷”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步光切集韻蒲光切,𠀤音旁。玉篇彷徨也。
莊子·逍遙遊彷徨乎無爲其側。
又蟲名。
莊子·達生篇野有彷徨。
音義彷徨,狀如蛇,兩頭,五采文。
又集韻彷徉,徘徊也。
史記·吳王濞傳彷徉天下。
又廣韻妃兩切,音髣。彷彿也。
說文彷彿,見不審也。
傅毅·舞賦彷彿神動。
“彷”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彳」從「方」,「方」亦聲。本義可能是「徘徊」,來回行走之意。詳解: 金文與小篆構形相同,從「彳」從「方」,「方」亦聲。「彳」即「行」之省略,道路之意,引申為行走。「彷」從「彳」,其義應與道路或行走相關,本義可能是「徘徊」。傳世文獻中,「彷」字最早見於《詩經》,與「徨」字連用,讀為「步光切」(《廣韻》),《篇海類編.人事類.彳部》:「彷,彷徨,猶徘徊。」《詩經.王風.黍離》毛亨〈序〉:「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閔」通「憫」,憐憫之意;全句意指(周大夫)憐憫西周滅亡,(在宗廟前)徘徊不忍心離開,故作〈黍離〉這首詩以抒情。《莊子》中亦有「彷徨」連用的例子。《莊子.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彷徨,孰噓吸是?」成玄英疏:「彷徨,廻轉之貌也。」全句指風在北方形成,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在天上徘徊,是誰在呼吸呢?」但《莊子》中亦有「彷徨」解作昆蟲,〈達生〉:「野有彷徨」,成玄英注:「彷徨,狀如蛇,兩頭五采。」「彷徨」亦作「徬徨」。「彷徨」又引申有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之意。班固《白虎通.宗廟》:「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巴金《新生》:「我拼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彷」亦可與「彿」連用成詞,讀為「妃兩切」,《廣韻》:「彷,彷彿。俗。」意指好像、大概相似。李白〈贈崔郎中宗之〉:「登高望浮雲,彷彿如舊丘。」意指登高眺望浮雲,好像看見家鄉。「彷彿」亦作「仿佛」。
金文「彷」假借作「旁」,中山王鼎:「[求戈](仇)人在彷(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