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言文意思
“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德”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道德;品德。《劝学》:“积善成,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名词 恩德;恩惠。《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

【又】动词 感激。《史记·信陵君列传》:“赵孝成王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

3.名词 德政;功德。《殽之战》:“吾不以一眚掩大。”

4.名词 福。《礼记·哀公问》:“君之及皮言也,百姓之也。”

【德化】道德教化,道德影响。

“德”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人類共同遵循的規範。《論語.述而》「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2.品行、作風。《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恩澤、恩惠。《論語.憲問》「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孟子.公孫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

4.心意、信念。例: 「一心一德」「離心離德」

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

6.姓。如漢代西域有德若國,後人以國為姓,簡姓德。

动词
感激、感恩。《左傳.成公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 《聊齋志異.卷一.王成》「主人聞而德之,贈金五兩,慰之使歸。」


形容词
好的、善的。例: 「德政」「德譽」《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恂恂德心,汪汪軌度。」

“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𠀤登入聲。
廣韻行也。
集韻行之得也。
正韻凡言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
易·乾卦君子進修業。
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
書·臯陶謨,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𥳑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又洪範,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周禮·地官:知、仁、聖、義、中、和。
 又玉篇,惠也。
書·盤庚施實于民。
詩·小雅旣飽以
 又善敎也。
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和令,行慶,施惠。
謂善敎。
 又感恩曰
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我乎。
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
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之不忘。
 又韻會四時旺氣也。
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在木。
 又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
 又說文升也。
 又玉篇福也。
 又星名。
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星云。
星,旣填星也。
 又韻會亦作悳。
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又州名。
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初爲州,因安縣以名之。
 又叶都木切,音篤。
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
 又叶得各切,當入聲。
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考證:〔書·大禹謨,寬而栗。〕 謹照原書改臯陶謨。

“德”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亦聲,金文改從「」亦聲。「」象道路,可能是強調正道、得道之意。全字表示人在路上行走,目光直望向前,意會人的行為正直。本義是道德。

詳解: 甲骨文從「」,「」亦聲,金文改從「」亦聲。「」象道路,可能是強調正道、得道之意。全字表示人在路上行走,目光直望向前,意會人的行為正直。本義是道德。甲骨文或不從「」而從「」或從「」,表示道路之意同。金文所從的「」的「」旁中間或加一點,變為從「」從「」,「」象人心通徹、聰明,以表有德者多為聰明敏慧之人,「」字的心性意義和處境意義益顯。

  甲骨文通作「」,表示前進,《合集》559正:「王陟土方」,表示王前往土方。

  金文多表示道德、德行,史牆盤:「上帝降懿德大甹(屏)」,意謂上帝降下美德、護佑。井人鐘:「穆穆秉德」,意指莊重肅穆地秉持德行。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表示道德,《清華簡二.繫年》簡41-42:「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師圍曹及五鹿,伐衛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圍。」大意是說晉文公考慮到齊國、宋國的德行,所以幫助二國解圍脫困。

  《說文》:「德,升也。从彳,悳聲。」段玉裁注:「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

  此外,德字又可寫作「」,參見「」。另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