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文言文意思
“待”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待”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ài/dāi

“待”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i

1.动词 等待;等候。《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吾客与俱。”《垓下之战》:“乌江亭长舣。”

2.动词 对待。《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3.动词 防备。《谋攻》:“以虞不虞者胜。”《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秦。”

4.副词 将要;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出门,店小二拦住道。”

【辨】俟,待,等候。“俟”和“待”在先秦时期都有等待的意思。“等”和“候”作等待讲是后起意义。“等”在上古时多作“等同”或“等级”讲。如《陈涉世家》:“死,死国可乎?”

“待”国语辞典解释

dài

动词
1.等候。《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2.防備、抵禦。《易經.繫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史記.卷七三.白起王翦傳》「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3.依恃、憑靠。《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4.對待、照顧。例: 「優待」「款待」「招待」「待客之道」「待人接物」

5.將要、打算。例: 「正待出外,卻下起大雨來了。」 宋.辛棄疾〈最高樓.相思苦〉詞: 「待不飲,奈何君有恨;待痛飲,奈何吾有病。」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你道我為甚麼私離繡榻,待和伊同走天涯。」

助词
置於句末或句中的語氣詞。相當於「啊」 。宋.何夢桂〈沁園春.孔蓋蜺旌〉詞: 「問韶光九十,何如今待!」

dāi

动词
逗留、停留。例: 「這些銀兩夠你在此地待上十天半個月的。」 《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候選教官,因選補無期,家裡又待不住,便帶了兒子來京。」

“待”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在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𠀤音殆。
說文竢也。
易·繫辭君子藏器於身,時而動。
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聘。
 又增韻遇也。
論語以季孟之閒之。
 又備禦也。
魯語率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之。
 又叶直里切,音峙。
魏文帝·浮海賦衆帆張,羣櫂起,爭先逐進,莫適相
 又叶時吏切,音侍。
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埶富,君子誠之,好以。富音沸。
 又叶徒帝切,音兌。
歐陽修·祭龍文浸潤收畜,足支一歲。旱則來告,否則當
 又叶杜兮切,音啼。
屈原·離騷路修遠以多艱兮,騰衆軍使徑。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爲期。
朱註,徒奇反。考證:〔荀子·成相篇治之志後世富,君子誠之,好以。〕 謹照原文世改埶。

“待”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象道路,表示在路上等候。本義是等待。

詳解: 金文從「」,「」聲,「」象道路,表示在路上等候。本義是等待。《說文》:「待,竢也。从彳寺聲。」段玉裁注:「今人易其語曰等。《易.繫辭》:「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

  金文只一見,西周早期從「」、「」,與小篆形同。「」象道路之形,「」為聲符。金文用作地名(參唐蘭),而郭沫若則認為金文表示等待。

  簡帛文字「」與「」、「𠱾」通用,如《上博楚簡.相邦之道》寈(靜)以寺(待)時」、《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所寺(待)者時也」、「寺(待)時則功大」。而傳世文獻「」亦常與「」、「」、「」、「」等通用,「」異文有作「」,如《易.歸妹》:「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經典釋文》:「『待』本作『時』,『有時』即『有待』之義,亦可通借也。」參見「」、「」、「」、「」、「」、「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