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文言文意思
“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往”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ǎng

“往”字的古汉语解释

wǎng

1.动词 去;到……去。《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也。”

2.副词 过去;从前。《归去来兮辞》:“悟已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

3.副词 以后;将来。《孔雀东南飞》:“其欲何云。”

“往”国语辞典解释

wǎng

动词
1.去。例: 「前往」「人來人往」《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歸向。例: 「嚮往」「神往」《穀梁傳.莊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3.交際、交朋友。例: 「交往」《禮記.檀弓上》「非兄弟,雖鄰不往。」

4.致贈、贈送。《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形容词
過去的、從前的。例: 「往年」「以往」 。五代十國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名词
1.昔日、昔時。《易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

2.死者。《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 晉.杜預.注:「往,死者;居,生者。」

介词
向、朝。表示動作的方向。例: 「往東走」「往前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于兩切集韻雨兩切正韻羽枉切,𠀤王上聲。
說文之也。
玉篇行也,去也。
易·履卦素履無咎。
書·舜典帝曰:兪,汝哉。
禮·曲禮禮尚來。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亦非禮也。
 又玉篇也。
廣韻,昔也。
易·繫辭夫易彰而察來。
前漢·武帝紀稽諸古,制宜於今。
 又約舉前事曰
史記·五帝紀至長老皆各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敎固殊焉。
 又凡以物致人曰
曹植·與楊修書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刊定也。
王羲之帖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
 又集韻於放切,王去聲。歸嚮也。
史記·孔子世家贊雖不能至,然心鄕之。
 又叶尹竦切,音勇。
東方朔·七諫叩宮而宮應兮,彈角而角動。虎嘯而谷風生兮,龍至而錦雲

“往”形意通解

略說: 初文作「」,金文增「」旁,寫作「𢓸」。「𢓸」從「」,「」聲。「𢓸」的聲符「」後省作「」形,隸楷書逐寫作「」。本義是去、到。

詳解: 初文作「」,金文增「」旁,寫作「𢓸」。「𢓸」從「」,「」聲。戰國楚系文字或從「」,與《說文》古文同。「」和「」是義近形符。「𢓸」的聲符「」後省作「」形,隸楷書逐寫作「」。參見「」。

  「」的本義是去、到。《說文》:「往,之也。从彳,𡉚聲。」如吳王光鑑:「𢓸已弔(叔)姬,虔敬乃后,孫=(子孫)勿忘。」此器為吳王光嫁其女於蔡時所鑄,「𢓸已」猶言「去吧」。(參《金文形義通解》)又如《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4:「甲謀遣乙盜,一日,乙且往盜,未到,得,皆贖黥。」全句意謂甲主謀派乙去盜竊,一天,乙前往盜竊,還沒有走到,就被拿獲,甲乙都應判處贖黥。傳世古書的例子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

  「」引申表示逃亡。如《管子.權修》:「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尹知章注:「往,謂亡去也。《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150:「凡以此往亡必得,不得必死。

  「」表示從前、過去。《玉篇.彳部》:「往,古往也。」如《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

  「」引申表示往者,即死者。如《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杜預注:「往,死者。居,生者。」東晉郭璞〈元皇帝哀策文〉:「痛聖躬之遐往,長淪景于太陰。

  「」又表示以後。如《周易.繫辭下》:「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呂氏春秋.察微》:「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也表示來往、交際。如《禮記.檀弓上》:「非兄弟,雖鄰不往。《史記.呂不韋列傳》:「華陽夫人以為然,承太子閒,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

  「」表示歸向。如《老子.第三十五章》:「執大象,天下往。《漢書.刑法志》:「從之成群,是為君矣;歸而往之,是為王矣。

  「」作介詞表示朝、向。如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1回:「忽聽得窗外有女子嗽聲,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來是一個丫鬟,在那裏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