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文言文意思
“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望(简繁同形)
拼音:wàng
“望”字的古汉语解释
wàng
1.动词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动词 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3.动词 埋怨;怨恨;责怪。《书博鸡者事》:“敢用是为怨望。”
4.名词 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名词 名望;声望。《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望洋】仰视的样子。
“望”国语辞典解释
wàng
动词1.向遠處或高處看。例: 「登高望遠」 、「一望無際」 。唐.李白〈靜夜思〉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汪元量〈潮州歌〉:「北望燕雲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2.希冀、期盼。例: 「盼望」 、「期望」 、「渴望」 。《孟子.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3.拜訪、慰問。例: 「拜望」 、「探望」 。
4.怨恨、責備。《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傳》:「不意君之望臣深也!豈以臣為重去將哉?」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若望僕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僕非敢如此。」
5.將近、接近。唐.韓愈〈祭竇司業文〉:「逾七望八,年孰非翁。」 《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你那我雖然不至於老邁不堪,也是望五的人了。」
名词
1.志願、心願。例: 「願望」 、「絕望」 。
2.名譽、名聲。例: 「名望」 、「聲望」 、「德高望重」 。《三國演義》第八三回:「陸遜年幼望輕,恐諸公不服。」
3.農曆每月十五日,地球上所看見的滿月月相,後指農曆的每月十五日。《文選.枚乘.七發》:「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並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 宋.蘇軾〈後赤壁賦〉:「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
介词
向、朝。例: 「望後退」 、「望前看」 、「望我點點頭」 。
“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𠀤音𧧄。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从亡,朢省聲。
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
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
疏爲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
趙岐註慚愧之貌也。
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
韻會爲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
書·舜典望于山川。
傳皆一時望祭之。
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𠀤音亡。義同。
詩·小雅萬夫所望。
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
易·小畜月幾望。
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卽爲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从壬,譌从王。
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望”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亡」從「月」從「𡈼」,「亡」是聲符。「望」、「朢」是一字異體,本義是遠望。詳解: 金文從「亡」從「月」從「𡈼」,「亡」是聲符。「望」、「朢」是一字異體,「朢」的本義是登高望遠,後來象豎起的眼睛的「臣」聲化為「亡」。
由於金文常用「朢」來表示月滿,是透過月亮的圓缺來紀錄時間,所以「朢」從「月」為意符。《說文》以「朢」來表示月滿,「望」來表示希望,其實「朢」、「望」本來是一字。
從「土」者為「𡈼」之省。李孝定曾言:「臣為豎目形,絕不可省,作字者任意為之耳,形聲之字,例屬後起,故知作「望」者必較「朢」為晚出。」考「望」字始見於西周中期以後之金文,多用為月相名,參見「朢」。
《說文》:「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