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言文意思
“徵”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徵”字

繁体:简化方式:同音代替

拼音:zhǐ/zhēng

“徵”字的古汉语解释

zhǐ

名词 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史记·乐书》:“闻者,使人乐善而好施。”

zhēng

见“征”

“徵”国语辞典解释

zhēng

动词
1.召集。例: 「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責問、詢問。例: 「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4.公開尋求、招請。例: 「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5.課取、收取。例: 「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 《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名词
1.預兆、跡象。例: 「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2.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zhǐ

名词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sol。《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徵”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陟陵切集韻韻會知陵切,𠀤陟平聲。
說文召也。从微省。𡈼爲,行於微而文達者,卽之。
周禮·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令。
別異諸官,以備王之召。
周語唯官是
 又廣韻證也,明也。
書·洪範念用庶
左傳·昭三十年過也。
,明也。
 又廣韻成也。
儀禮·士昏禮
,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
 又問也。
左傳·僖四年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又斂也。
周禮·地官閭師以時其賦。
閭師斂百里內之賦貢。
 又求也。
史記·貨殖傳物賤之貴。
,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又爾雅·釋詁,虛也。
 又姓。
廣韻吳太子率更令河南崇。
 又集韻持陵切,音懲。縣名。
左傳·文十年泰伯伐晉,取北
音義縣。
史記·河渠書穿渠,自引洛水,至商顏下。
前漢·地理志左馮翊有縣。
卽今之澄城是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陟里切,知上聲。
玉篇也。
爾雅·釋樂謂之迭。
樂書聲出於心,而齒合吻開,爲之,火也,其性烈而善燭。五音配夏。
禮·月令孟夏之月,其音
 又樂記爲事。
屬夏,夏時生長萬物,皆成形體。事亦有體,故以配事也。
風俗通者,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五行爲火,五常爲禮,五事爲視。凡歸爲事。
 又與懲通。
荀子·正論篇凡𠛬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其來也。
 又與征通。
史記·三王世家非敎士不得從
 又叶陟隆切,音中。
班固·靈臺詩乃經靈臺,靈臺旣崇。帝勤時登,爰考休

“徵”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可隸定為「」,是「」的古字。「」表示徵召、收取、徵兆等義。詳解: 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可隸定為「」。甲骨文下或從「」,金文或增「」、「」、「」等偏旁。這些字形都可看作「」的古字。《說文》的古文「𢾷」右邊就是從曾侯乙鐘銘文一類的字形訛變而成。(裘錫圭)  甲骨文中一般用作國族名,金文也用作族名。西周中期史牆盤「」讀作「懲伐」。(劉楚堂)西周晚期大克鼎「井[辵] [勹索]人」,意謂井族所徵發的[勹索]人。(孫詒讓、裘錫圭)曾侯乙鐘用作古代音階名,是古代五聲音階的第四音,又名「」。《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漢書.律曆志》:「聲者,宮、商、角、徵、羽也。」  「」可表示徵召。《爾雅.釋言》:「徵,召也。《說文》:「徵,召也。」如《左傳.僖公十六年》:「王以戎難告于齊。齊徵諸侯而戍周。《戰國策.秦策三》:「今太后使者分裂諸侯,而符布天下,操大國之勢,強徵兵,伐諸侯。」  「」表示徵收、收取。《周禮.地官.閭師》:「閭師掌國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數,以任其力,以待其政令,以時徵其賦。」賈公彥疏:「閭師徵斂百里內之賦貢。」又指徵求。如《史記.貨殖列傳》:「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司馬貞索隱:「徵者,求也。謂此處物賤,求彼貴賣之。」  「」表示徵驗、效驗。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淮南子.脩務》:「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高誘注:「徵,應也,效驗也。」  「」也表示徵兆、迹象。如《國語.周語》:「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史記.項羽本紀》:「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  「」也表示成。「納徵」是古代婚禮的六禮之一。《儀禮.士昏禮》:「納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納吉禮。」鄭玄注:「徵,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昏禮。」又如《後漢書.皇后紀》:「宜備禮章,時進徵幣。」李賢注:「徵,成也,納幣以成婚。」  「」表示追問、責問。《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後亦指徵詢。如唐代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  「」通作「」。如《荀子.正論》:「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楊倞注:「徵讀為懲。未,謂將來。《韓非子.難一》:「當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不辟尊貴,不就卑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