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文言文意思
“枝”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枝”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ī/

“枝”字的古汉语解释

zhī

1.名词 从树干生出的枝条。《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

【又】动词 生出枝节。《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

2.名词 分枝。《荀子·效儒》:“故以代主而非越也。”

3.形容词 分散。《荀子·解蔽》:“心则无知。”

4.动词 通“支”。抵拒;支持。《左传·桓公五年》:“蔡卫不。”

“枝”国语辞典解释

zhī

名词
1.樹幹從旁生出的枝條。《說文解字.木部》「枝,木別生條也。」 例: 「枯枝」「嫩枝」

2.凡自同一本源而分出者。《左傳.莊公六年》《詩》云:『本枝百世。』」 《荀子.儒效》「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3.四肢。通「肢」《莊子.大宗師》「墮枝體,黜聰明,離形去知。」

4.量詞。計算細長物體的單位。例: 「一枝花」「三枝毛筆」

5.姓。如漢代有枝百英。

形容词
不中肯的、不一致的。《易經.繫辭下》「中心疑者,其辭枝。」

名词
多出的腳趾。同「跂」例: 「駢拇枝指」《集韻.平聲.支韻》「跂,《說文》:『足多指也。』或作枝。」

“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𠀤音支。
說文木別生條也。
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
廣韻柯也。
左傳·隱八年布葉分。
 又散也。
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
 又與支通。
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
 又支持也。
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梧。
瓚曰小柱爲,斜柱爲梧。
 又干支亦作幹
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者,月之靈也。
 又手節曰
孟子爲長者折
趙岐註,按摩手節也。
 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水。
 又江,縣名。
前漢·地理志屬南郡。
 又姓。
姓苑楚大夫如,子躬之後爲氏。
 又集韻翹移切,音祇。指,多指也。
莊子·駢拇篇駢拇指。
 又集韻渠羈切,音奇。
字林橫首也。
 又集韻居僞切,音攱。祭山名。
 又與校通。
儀禮·士昏禮主人拂几授校。
校,几足,古文爲
與𣏽異。𣏽卽枚也。考證:〔本作支。故曰別生,會意。〕 謹照原文改自本而分故曰別生。〔左傳·隱八年布葉分。〕 謹按所引乃隱八年疏,非正文。謹照原書八年下增疏字。

“枝”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植物主幹分出的莖條。

詳解: 從「」,「」聲,本義為植物主幹分出的莖條。不見於甲金文,《說文》:「木別生條也。从木,支聲。」段玉裁注:「榦與莖爲艸木之主,而別生條謂之枝。」先秦文獻用其本義,如《呂氏春秋•求人》:「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唐詩亦用其本義,如李白〈古風五十首〉之44:「綠蘿紛葳蕤,繚繞松柏枝。」今天我們所說的「樹枝」、「枝繁葉茂」等詞,亦用「」的本義。

  「」也可引申為分支、派生,如《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還可引申出分散之義,如《易•繫辭下》:「中心疑者其辭枝。」孔穎達疏:「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閒枝也。

  「」也與「」相通,作支持、支撐等義,如簡帛文字就有「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支)」(《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行239)。此類「」同於「」,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