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文言文意思
“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役(简繁同形)
拼音:yì
“役”字的古汉语解释
yì
1.名词 兵役。《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名词 劳役。《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名词 战争;战役。《<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4.动词 驱使;役使。《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5.名词 门徒。《庄子·更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老聃:老子。)
“役”国语辞典解释
yì
动词1.戍守邊疆。《說文解字.彳部》:「役,戍也。」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2.使喚、差遣。例: 「役使」 、「奴役」 。《孟子.離婁上》:「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
3.作為、施行。《禮記.表記》:「君子恭儉以求役仁,信讓以求役禮。」
4.服事。《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 晉.杜預.注:「役,事也。」
5.吸引、牽纏。唐.孟郊〈古離別〉詩: 「春芳役雙眼,春色柔四支。」 唐.顧敻〈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詞: 「佳期幽會兩悠悠,夢牽情役幾時休?」
名词
1.士兵。《國語.吳語》:「寡人帥不腆吳國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2.事件。多指戰爭而言。例: 「戰役」 、「八二三之役」 。《左傳.昭公五年》:「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
3.為國家所盡的義務、勞力。例: 「兵役」 、「服役」 。
4.供差遣的人。例: 「苦役」 、「僕役」 、「雜役」 。《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陶潛傳》:「汝輩幼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
“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營隻切,音疫。說文戍邊也。
詩·小雅·采薇序遣戍役,以守衞中國。
又玉篇使役也。
易·說卦致役乎坤。
書·大誥予造天役。
周禮·天官·大宰田役以馭其衆。
又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
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
註得此不止,復逐於彼,疲役終身也。
又凡役使之人曰厮役。
前漢·張耳𨻰餘傳贊其賔客厮役,皆天下俊桀。
又列也。
詩·大雅禾役穟穟。
傳役,列也。
疏種禾,則使有行列,其苗穟穟然美好也。
韻會或作伇。
“役”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人」從「殳」,象手持兵器役使、驅使人,本義是役使、勞役。詳解: 甲骨文從「人」從「殳」,象手持兵器役使、驅使人,本義是役使、勞役。《說文》:「役,戍邊也。从殳从彳。伇,古文役从人。」《說文》釋役為「戍邊」,當為引申義。
戰國竹簡從「彳」從「又」從「㫃」,象手持旌旗,指揮役使(趙平安)。趙平安認為戰國竹簡所見才是確定無疑的「役」字,並認為甲骨文從「人」從「殳」之字不是「役」,姑備一說。
甲骨文假借為「疫」,表示疾病,《合集》13685正:「疾役(疫)其延」,意謂病疫延續下去。
戰國竹簡表示勞役、役使,《郭店簡.五行》簡45:「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意謂人的心控制耳、目、鼻、口、手、足的活動。《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思役百官而月青(請)之」,意謂使他們聽用於百官之令並月月拜見請益(季旭昇)。又假借為「疫」,表示疾病,《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6:「癘役(疫)不至」,意謂瘟疫不會發生。
漢帛書表示役使,《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209行:「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