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文言文意思
“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带”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dài

“带”字的古汉语解释

dài

1.名词 腰带;衣带;带子。《公输》:“子墨子解为城,以牒为械。”

2.动词 偑带;带着。《涉江》:“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鸿门宴》:“哙即剑拥盾入军门。”

3.动词 围绕;环绕。《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左右。”

4.动词 附着;含着;夹杂着。孔稚珪《北山移文》:“风云凄其愤,石泉咽而下怆。”

5.动词 兼任;兼带。《梁书·曹景宗传》:“复以为征虏中兵参军,冯翊太守。”

6.名词 指附近相连的地区。《宋史·李纲传》:“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皆当屯宿重兵,倚为形势。”

“带”国语辞典解释

dài

名词
1.繫衣服或紮東西所用的長條物。如「衣帶」「腰帶」「鞋帶」《詩經.衛風.有狐》「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漢.毛亨.傳:「帶,所以申束衣。」 也稱為「帶子」

2.泛指長條狀的物體。例: 「海帶」「臍帶」「光帶」「磁帶」「輸送帶」

3.地球表面依緯度劃分的氣候區。例: 「溫帶」「熱帶」「寒帶」「亞熱帶」

4.地區、區域。例: 「林帶」「高山地帶」「沿海一帶」

5.一種婦科症狀。例: 「白帶」「赤帶」《史記.卷一〇五.扁鵲倉公傳》「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

6.姓。如戰國時有帶陀。

动词
1.佩掛。《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己酉,王冠,帶劍。長信侯毐作亂而覺。」

2.隨身攜著、拿著。例: 「自帶乾糧」「帶著錢包」

3.附帶、連帶、順便做。例: 「連說帶笑」「記得幫我帶口信!」「出去時把門帶上。」

4.含著、呈現。例: 「面帶愁容」「說話帶刺」「帶異樣眼光」 。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5.率領、引導。例: 「帶兵」「帶路」「帶隊」「帶頭」

6.圍繞、環繞。《文選.陸機.辯亡論下》「長江制其區宇,峻山帶其封域。」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河帶齊梁,分秦晉,隘幽燕。」

“带”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蓋切,音㯂。
說文紳也。男子搫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故帶从巾。
徐鉉曰卌,其帶上連屬固結處。
釋名帶,蔕也。著於衣,如物之繫蔕也。
易·訟卦或錫之鞶帶。
鞶帶大帶也。
禮·玉藻凡帶有率,無箴功。
謂其帶旣襌,亦以箴緶緝其側,但繂襵之,無別裨飾之箴功。
 又揚子·方言厲謂之帶。
小爾雅,帶之垂者曰厲。
詩·小雅垂帶而厲。
 又佩也。
禮·月令帶以弓䪅。
 又揚子·方言行也。
隨人行也。
 又蟲名。
莊子·齊物論螂蛆甘帶。
 又書帶,草名。
三齊記鄭康成山下生草,大如䪥,葉長一尺餘,土人名康成書帶草。
 又姓。
賈誼·過秦論帶佗。
 又叶音蒂。
楚辭·九歌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鄉,誰須兮雲之際。考證:〔易·訟卦或錫之鞶帶。鞶革大帶也。〕 謹照原文革改帶。〔楚辭·九歌荷衣分蕙帶,鯈而來兮忽而逝。〕 謹照原文分改兮鯈改儵。

“带”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象衣帶之形,上下兩端象帶邊的絲緒,中間是「」(絲線),象絲帶交織之形。本義是腰帶,引申為佩帶、佩戴。

詳解:」和「」形近,其區別是「」中間從「」象絲線交互編織,「」中間象兩己相背或相向的花紋。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本義,子犯編鐘:「衣、常(裳)、帶、巿」,表示上衣、下裳、腰帶、蔽膝(古代朝覲、祭祀時蓋於衣裳上的服飾)。又用作人名,平周戈:「工鬼薪帶」。「鬼薪」是一種刑罰,引申為刑徒,表示造戈的工匠名叫帶,是服鬼薪刑的人,參見「」。

  戰國竹簡加「」為意符,表示佩戴,《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1:「武王於是乎作為革車千乘、𦄂(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津。」「𦄂(帶)甲萬人」表示佩帶盔甲的士兵一萬人。

  古代帶有三類,一是革帶,以皮革制成,用以繫韠佩。二是大帶,以素、練、錦、縞等物剪裁而成,用以束衣。三是緄帶,編織而成(朱德熙、裘錫圭)。

  《說文》:「帶,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