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绐”国语辞典解释
dài
动词1.欺誑、欺騙。《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東越即紿吳王,吳王出勞軍,使人鏦殺吳王。」 《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當紿信入賀,使武士縛信斬之,夷其三族,便是『敗也蕭何』也。」
2.至、進到。《淮南子.氾論》:「出百死而紿一生,以爭天下之權。」 漢.高誘.注:「紿,至也。」
“绐”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徒亥切集韻韻會蕩亥切,𠀤音殆。說文絲勞卽紿。
又玉篇疑也,欺也。
穀梁傳·僖元年惡公子之紿。
註欺也。
史記·高祖紀乃紿爲謁曰。
註詐也。
列子·周𥡆王篇予昔紿若。
又博雅纏也,緩也。
“绐”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與篆文從「糸」,「台」聲,本義為破舊的絲。詳解: 金文與篆文從「糸」,「台」聲,本義為破舊的絲。《說文》:「紿,絲勞卽紿。从糸,台聲。」段玉裁注:「紿,絲勞卽紿。卽,當爲則。古書卽、則多互譌。絲勞敝則爲紿,紿之言怠也。如人之劵怠。然古多叚爲『詒』字。言部曰:『詒者,相欺詒也。』从糸,台聲。」
金文用作人名,見於戰國帀紿銅泡。
璽印文字用作人名,見於《古璽彙編》1998。
古書通作「詒」,表示欺騙,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潭中。」裴駰集解引文穎曰:「紿,欺也。欺令左去」。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