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纰”国语辞典解释
pī
名词織布時,經緯線沒織好的地方。引申為錯誤。例: 「紕繆」 、「紕漏」 。
形容词
布帛等織品線或接縫處脫散。例: 「線紕了」 。
pí
名词衣冠的緣飾。《禮記.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动词
在衣冠或旗幟邊緣繡上花邊。《詩經.鄘風.干旄》:「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纰”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房脂切集韻韻會頻脂切,𠀤音毗。爾雅·釋言紕,飾也。
詩·鄘風素絲紕之。
箋素絲爲縷,以縫紕旌旗之旒縿。
又集韻平祕切,音備。
正韻毗意切,音避。義𠀤同。
又集韻賔彌切,音𤰞。
正韻蒲糜切,音皮。緣也。
禮·玉藻縞冠素紕。
註緣邊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𠀤音陴。義同。
又廣韻匹夷切集韻篇夷切,𠀤音批。
禮·大傳五者一物紕繆。
註紕繆,猶錯也。
又玉篇紕,纇也。
又廣韻繒欲壞也。
又增韻繒疏也。
又集韻蒲眠切,音蹁。
說文紕,氐人𦇧也。
又集韻補履切,音比。義同。
又廣韻昌里切,音齒。績苧一紕。出新字林。
集韻或作𦀘。考證:〔又集韻蒲眠切,音編。〕 謹按編非蒲眠切。今据原文音編改音蹁。
“纰”形意通解
本指布帛、絲織的斷爛披散,引伸泛指錯誤。《說文》:「紕,氐人𦇧也。讀若《禹貢》玭珠。从糸比聲。」「紕」又通「毞」,指古代西邊氐族人的織布,參見「毞」。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