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言文意思
“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登”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dēng

“登”字的古汉语解释

dēng

1.动词 升;由低处到高处。《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高之博见也。”《曹刿论战》:“轼而望之。”

2.动词 进入;踏上。《孔雀东南飞》:“从人四五百。郁郁郡门。”《石壕史》:“天明前途,独与老翁别。”

3.形容词 庄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禽兽偪人。”

4.动词 登记;记载。《周礼·遂人》:“以岁时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5.副词 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时”连用。《孔雀东南飞》:“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6.动词 穿。《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登第】应试得中。科举考试分等第,故云。

【登假】对帝王死去的讳称。

【登衍】丰收。

“登”国语辞典解释

dēng

动词
1.上、升。由低處到高處。例: 「登山」「登峰造極」「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宋.陳與義〈臨江仙.憶昔午橋橋上飲〉詞: 「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2.進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問其鄉里,以觀其所能,而無大過,登以為上卿之佐。」 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 「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3.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穀不登,禽獸偪人。」 宋.蘇軾〈荔支歎〉:「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飢寒為上瑞。」

4.記錄、刊載。例: 「登記」「登報」「登帳」「刊登」

5.科舉考試合格被錄取。唐.鄭谷〈贈劉神童〉詩: 「還家雖解喜,登第未知榮。」 《新唐書.卷一六八.劉禹錫傳》「登博學弘詞科,工文章。」

6.收取別人物品時的敬詞。例: 「拜登厚賜」

7.北方方言。指穿。例: 「腳登長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棗紅鐵線紗夾馬褂,底下登著緞靴。」

名词
姓。如三國時蜀國有登定。

“登”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都騰切,等平聲。
爾雅·釋詁陞也。
玉篇上也。進也。
易·明夷于天。
書·堯典疇咨若時庸。
左傳·僖九年王使宰孔賜齊侯胙,下拜受。
禮·月令農乃麥。
周禮·秋官司民,掌萬民之數。
前漢·食貨志進業曰
進上百工之業也。
 又爾雅·釋詁成也。
增韻熟也。
書·泰誓乃辟。
詩·大雅誕先于岸。
周禮·地官·小司徒頒比法于六鄉之大夫,使各其鄉之眾寡六畜車輦。
,成也。成猶定也。
孟子五穀不
,成熟也。
 又尊之曰
禮·月令龜。
龜言者,尊之也。
 又博雅,眾也。
 又築牆用力相應聲。
詩·大雅築之
 又聞鼓院。
宋史·職官志隷司諫正言,掌受文武官及士民章奏表疏。
 又榻
釋名施于大牀之前,小榻之上,所以牀也。
說文作毾㲪。
 又星名。
晉書·天文志歲星之精流,爲及
 又鳳皇朝鳴曰晨。見軒轅黃帝記
 又州名。古萊子國,隋牟州,唐改州,取文山而名。
 又姓。出南陽,蜀有關中流人,始平定。
 又集韻丁鄧切,等去聲。履也。或作蹬。
 又字彙補東職切,等入聲。
公羊傳·隱五年公曷爲遠而觀魚,來之也。
讀言得。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
 又叶都籠切,音東。
前漢·宣元敘傳元之二王,孫後大宗。昭而不穆,大命更
 又叶都郎切,音當。
易林南山高岡,回隤難。道里遼遠,行者無糧。
說文上車也。从癶豆,象車形。
集韻或作僜。
字彙與豆豋之豋,从月从又者別。

“登”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會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意,故「」有進義。

詳解: 甲骨文從二「」(「𣥠」)從「」(同「𠬞」,象雙手形)從「」(盛食物的容器),「」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甲骨文或省去二「」形,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本義,表示進獻祭品,猶其是獻禾、米、黍。《合集》30306「登黍于宗」。《合集》34591:「王其登米」。這種用法的字形或加從「」為意符,象進獻米之形。

  此外,甲骨文還有從「」從「」,此字形可讀為「」,表示徵召,《合集》6619:「勿登(徵)人乎(呼)伐羌」(楊樹達)。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中,有字形只作「」,而用為「」的例子,《花東》48:「皀(登)自丁黍」,即進獻來自「」的黍(沈培)。

  金文從「𣥠」從「」從「」,或不從「𣥠」。班簋不從「𣥠」而從「」,也有上升之意。

  金文表示登上,散盤:「登于厂湶」。這種用法的「」皆寫作從「𣥠」。又表示升遷,就職,班簋:「登于大服」。又用作國名,文獻作「」,鄧公鼎:「鄧公乍旅尊鼎」。古以「」(鄧)名國者有二,一在楚國附近,曼姓。一在陝西,媿姓(陳夢家)。又用作祭名,相當於文獻的「」。姬鼎:「用登(烝)用嘗」。十四年陳侯午錞:「以登(烝)以嘗」。《爾雅.釋天》:「冬祭曰烝」,郭璞注:「進品物也。《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春秋繁露.四祭》:「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

  《說文》:「登,上車也。从𣥠、豆,象登車形。𤼼(𤼷),籒文登从𠬞。」段玉裁注:「引伸之凡上陞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