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镫”文言文意思
“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镫”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dèng

“镫”字的古汉语解释

dēng

1.古代盛放熟食的器具。《仪礼·公食大夫礼》:“实于,宰右执。”

2.名词 通“灯”。油灯。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众宾会广座,明糦炎光。”

dèng

名词 马鞭两旁的脚踏(后起意义)。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诗:“龙驹雕白玉鞍。”

“镫”国语辞典解释

dèng

名词
掛在馬鞍兩旁,讓騎馬的人踏腳用的東西。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鐙,今馬鐙,馬鞍兩旁足所踏也。」 唐.韓偓〈馬上見〉詩: 「和裙穿玉鐙,隔袖把金鞭。」 《紅樓夢》第六九回:「老頭子細說原委,賈璉只在鐙中跌足。」

dēng

名词
1.照明用具。同「燈」 。清.陳澧〈水龍吟.詞仙曾駐峰頭〉詞: 「賸出山迴望,鐙明佛屋,有閑僧睡。」

2.古代的飲食器具。通「豋」《儀禮.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 漢.鄭玄.注:「瓦豆謂之鐙。」

“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都滕切集韻韻會都騰切,𠀤音登。
說文錠也。
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今俗別作燈,非是。
楚辭·招魂華鐙錯些。
劉公幹·贈五官中郞將詩明鐙熺炎光。
 又山名。
山海經鼓鐙之山。
 又與登同。
儀禮·公食大夫禮實于鐙。
瓦豆謂之鐙。
詩:于豆于登。毛傳:木曰豆,瓦曰登。
後漢·禮儀志瓦鐙一,彤矢四。
 又廣韻都鄧切集韻韻會正韻丁鄧切,𠀤音嶝。
廣韻鞍鐙。
集韻馬鞁具。
正字通馬鞍兩旁,足所踏也。
韓致堯詩和裙穿玉鐙。
 又韻會豆下跗。
禮·祭統執鐙。
鐙,豆下跗也。
釋文鐙,音登。
 又丁鄧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