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文言文意思
“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旁(简繁同形)
拼音:páng/bàng
“旁”字的古汉语解释
páng
1.名词 旁边;侧面。《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形容词 偏斜;不正;邪。《病梅馆记》:“斫其正,养其旁条。”
3.副词 广泛;普遍。《尚书·说命》:“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4.代词 别的;其他的。《狱中杂记》:“旁四室则无之。”
bàng
动词 依傍;靠近。《与妻书》:“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旁罗】遍布。
【旁洽】普遍霑润。
【旁求】广求;各方征寻。
【旁通】广通。
【旁午】⒈交错。⒉事务纷杂。
【旁坐】一人犯法,罪及他人。
“旁”国语辞典解释
páng
名词1.側、邊。例: 「兩旁」 、「路旁」 。唐.杜甫〈兵車行〉:「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2.輔佐、幫助。《楚辭.屈原.九章.惜誦》:「吾使厲神占之兮,曰有志極而無旁。」 漢.王逸.注:「旁,輔也。」
3.漢字的偏旁。例: 「立人旁」 、「豎心旁」 、「『張』是弓字旁的張,而非立早章。」
4.姓。如秦末有旁君。
形容词
1.側面的。例: 「旁邊」 。《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
2.別的、其他的。例: 「旁人」 、「沒旁的話」 。
3.歧出的。例: 「主幹旁枝」 。
4.不正的、偏邪的。例: 「旁門左道」 。《荀子.議兵》:「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矜糾收繚之屬為之化而調。」 唐.楊倞.注:「旁,偏頗也。」
副词
1.邊側的。表方位。例: 「旁觀」 、「旁聽」 。《文選.張衡.西京賦》:「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
2.廣泛、普遍的。例: 「旁徵博引」 。《書經.太甲上》:「旁求俊彥,啟迪後人。」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旁施勤教,恤慎刑獄。」
bàng
动词依靠、臨近。《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匈奴大發十餘萬騎,南旁塞,至符奚廬山,欲入為寇。」 唐.顏師古.注:「旁,依也。」
“旁”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步光切集韻韻會蒲光切,𠀤音螃。㫄隷作旁。博雅旁,大也。廣也。
釋名在邊曰旁。
玉篇猶側也。非一方也。
易•乾卦旁通情也。
書•太甲旁求俊彥。
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
註岐旁,岐道旁出。
又集韻晡橫切,音𦅈。騯騯,馬盛貌。或省作旁。
詩•鄭風駟介旁旁。
疏北山傳云:旁旁然不得已,則此言旁旁亦爲不得已之義。
朱傳旁旁,馳驅不息之貌。音崩。叶補岡反。
又韻會正韻𠀤蒲浪切,音傍。
前漢•霍光傳使者旁午。
註如淳曰:旁午,分布也。師古曰:一縱一模爲旁午。猶言交橫也。
又莊子•齊物論旁日月。
註依也。
又集韻鋪郞切,音滂。旁礴,混同也。
又集韻蒲庚切,音彭。旁勃,白蒿也。兔食之,壽八百歲。
“旁”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方」從「◎」,造字本義不明。「旁」多表示旁邊、廣泛、另外的等義項。詳解: 甲骨文從「方」從「◎」(一說「◎」為「凡」的省寫,參《字源》),造字本義不明。西周金文從「方」從「凡」。「方」的上部或加一橫畫,為飾筆。又有「凡」和「方」共用一橫畫的字形。戰國文字的「凡」或訛為「用」形。《說文》小篆的字形進一步誤變,至隸書之字形為後世所本。
甲骨文用為地名,如《合集》36945:「癸亥王卜,才(在)旁,鼎(貞):旬亡[𡆥犬](憂)。」又有「旁方」,是方國名,如《屯南》918:「鼎(貞):王令旁方㚔。」
金文用為人名,如旁肁鼎:「旁肁(肇)乍(作)尊諆。」又讀為「方」,表示方位,如者減鐘:「聞于四旁(方),子子孫孫永保是尚。」
簡帛材料表示旁邊,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7背1:「宇四旁高,中央下,富。」《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134行:「或在鼻,或在口旁,或齒齦,或在手指。」又用作地名,如《清華壹.楚居》簡6:「酓(熊)延自旁屽徙居喬多。」「旁屽」、「喬多」皆是地名,「熊延」是楚王,指楚王熊延從旁屽遷居到喬多。
傳世文獻中「旁」還表示廣泛、普遍。如《尚書.說命下》:「惟說式克欽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漢書.地理志》:「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
「旁」又表示另外的、別的。如《韓非子.顯學》:「今夫與人相若也,無豐年旁入之利,而獨以完給者,非力則儉也。」唐代李白〈公無渡河〉:「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旁」還表示將近,如《莊子.人間世》:「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又表示偏頗、不正,如《荀子.議兵》:「旁辟曲私之屬為之化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