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文言文意思
“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族(简繁同形)
拼音:zú
“族”字的古汉语解释
zú
1.名词 宗族;家族。《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名词 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
3.动词 灭族。《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形容词 众;一般的。《庖丁解牛》:“族庖月更刀,折也。”
5.动词 聚结;集中。《庄子·在宥》:“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6.名词 筋骨交错的地方。《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族党】聚居的同族亲属。
【族类】⒈同族的人。⒉同类。
【族望】⒈名门大族。⒉宗族或家族的声望。
“族”国语辞典解释
zú
名词1.親屬。例: 「家族」 、「九族」 。《晉書.卷一〇〇.孫恩傳》:「孫恩字靈秀,瑯邪人,孫秀之族也。」
2.泛指同姓的人。例: 「同族」 、「宗族」 。
3.人種的類別。例: 「漢族」 、「苗族」 。
4.有共同屬性的群類。例: 「水族」 、「甲族」 、「貴族」 、「火腿族」 。《淮南子.俶真》:「萬物百族,使各有經紀條貫。」 唐.韓愈〈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动词
1.古時刑罰連及罪人的家屬親人。《書經.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漢.孔安國.傳:「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
2.滅。唐.杜牧〈阿房宮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副词
叢聚、群集。例: 「族居」 。《爾雅.釋木》:「木族生為灌。」 晉.郭璞.注:「族,叢。」 《莊子.在宥》:「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
“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昨木切,音鑿。說文矢鋒也。束之族族也。
類篇一曰从㫃,㫃所以標衆矢之所集。
又聚也。
書·堯典以親九族。
註高祖至𤣥孫之親。
詩·周南振振公族。
傳公族,公同祖也。
周禮·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別,以辨親疏。
註三族,謂父子孫,人屬之正名。
左傳·隱八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
疏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聯屬,其傍支別屬,則各自立氏。
又書·堯典方命圯族。
傳族,類也。
又書·泰誓罪人以族。
傳一人有罪,𠛬及父母妻子,言𠛬濫。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四閭爲族。
註閭二十五家,族百家。
又左傳·襄八年謀之多族。
註族,家也。
又爾雅·釋詁木族生爲灌。
註族,叢生。
疏木叢生者爲灌。
又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
註交錯聚結爲族。
又集韻作木切,音鏃。義同。
又千𠋫切,音凑。與蔟同。
前漢·律歷志一曰黃鐘,二曰太族。
淮南子·泰族訓註泰言古今之道,萬物之指,族於一理,明其所謂也。
又集韻正韻𠀤則𠋫切,音奏。樂變也。
前漢·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
註蘇林曰:族音奏。師古曰:奏,進也。
又集韻類篇𠀤先奏切,音漱。嗾,或作族。使犬聲。
“族”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㫃」從「矢」,象旗和箭,古人用旗子來聚集群眾,用箭來殺敵,反映古代氏族亦是軍旅組織(丁山),本義是氏族、部族。詳解: 甲金文「族」從「㫃」從「矢」,象用來聚眾的旗(㫃)和用以殺敵的箭(矢),本義是以氏族為基礎的軍旅組織,古代的氏族同時是軍事組織,「族」字的構形保留了古代軍事文化。唐朝時,沙缽羅咥利失可汗把國家分為十部,每部賞賜一支箭,故十部稱為十箭(見《唐書.突厥傳》);「族」字從「矢」,與部落稱箭的涵義相同。到了清代,有八旗的制度,與「族」字從「㫃」的意思相同;可見族制的來源,不僅是自家族發展而來,還是氏族社會軍旅組織的遺留(丁山)。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以氏族為基礎的軍事組織,「王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多與軍旅有關。
金文也用作本義,毛公鼎:「以乃族干(捍)吾(禦)王身」,意謂讓你的部族捍衛周王。
戰國竹簡也用作本義,《上博竹書五.姑成家父》簡1:「姑(苦)成家父以亓(其)族參(三)郤正(征)百豫。」意謂苦成家父讓他的族人三郤征伐百豫。又見「宗族」一詞,《郭店簡.六德》簡29-30:「為宗族瑟(失)朋友,不為朋友瑟(失)宗族。」《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25伍:「宗族昆弟」。又通假為「足」,《郭店簡.語叢三》簡14:「自視(示)丌(其)所不族(足),嗌(益)。」意謂自己顯示自己的不足,有益。
「族」字從「矢」,所以後來又用來表示箭鏃。《說文》:「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从㫃从矢。」段玉裁注:「今字用『鏃』,古字用『族』。」許慎認為「族」的本義是箭鏃,其實箭鏃可能「族」的後起義。由於箭頭多用金屬製成,而「族」字多表示部族、宗族,所以加「金」旁造「鏃」字,專門表示箭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