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文言文意思
“旗”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旗”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旗”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旗子;旗帜。《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靡,故逐之。”

2.名词 表识;标志。《左传·闵公二年》:“衣,身之章也;佩,衷之也。”

3.名词 幌子;招子。《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风。”

4.名词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分为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旗”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一種在旗旒上畫龍,並在旗竿竿頭繫鈴作為裝飾的旗子。《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有鈴曰旂。」 晉.郭璞.注:「縣鈴於竿頭,畫蛟龍於旒。」 《孟子.萬章下》「庶人以旃,士以旂。」 漢.趙岐.注:「旂,旌有鈴者。」

2.泛指各種旗幟。《爾雅.釋天》「旌旂。」 宋.邢昺.疏:「旌旂者,九旗之名雖異,旌旂為之摠稱,故以此題之。」 《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名词
1.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的布帛或紙。例: 「國旗」「旌旗」「令旗」「搖旗吶喊」《文選.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 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 「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參見「八旗」 條。

3.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 。參見「盟旗制度」 條。

4.姓。如漢代有旗光。

“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奇。
說文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
釋名熊虎爲,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
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
師都建
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也。
,表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
者,左九星,在河鼓左也。右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所以爲旌表。
 又姓。
廣韻齊卿子之後,漢有九江太守光。
 又與箕同。
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翼。
,讀爲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韻補叶渠尤切。
班固·西都賦乗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按說文从㫃其聲,訓熊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也。旂从㫃,斤聲,訓有衆鈴以令衆也。分,旂爲二。正字通云:周禮九所畫異物,所建異名,各有等差。雖旌旄之通稱,而制度自別,未可合爲一也。

“旗”形意通解

略說:」初文作「」,象旗在竿上飄游之形。

詳解:」的初文寫作「」,是一象形字,象旗在竿上飄游之形。今通用之「」,是加上聲符「」後的形聲字。

  旗字今歸於「」部,實乃隷變誤導之結果,因「」與「」於意義上毫無關係,而「」的初文「」實一獨體象形字,不能再分解。

  《說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从㫃,其聲。《周禮》曰:『率都建旗。』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