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国语辞典解释
qí
名词1.一種在旗旒上畫龍,並在旗竿竿頭繫鈴作為裝飾的旗子。《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有鈴曰旂。」 晉.郭璞.注:「縣鈴於竿頭,畫蛟龍於旒。」 《孟子.萬章下》:「庶人以旃,士以旂。」 漢.趙岐.注:「旂,旌有鈴者。」
2.泛指各種旗幟。《爾雅.釋天》:「旌旂。」 宋.邢昺.疏:「旌旂者,九旗之名雖異,旌旂為之摠稱,故以此題之。」 《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qí
名词1.裝在竿上,有特別圖案,作為某種標幟或號令的布帛或紙。例: 「國旗」 、「旌旗」 、「令旗」 、「搖旗吶喊」 。《文選.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 宋.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詞: 「歸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
2.清代軍隊的部署單位。參見「八旗」 條。
3.清代蒙古的行政區域。相當於「縣」 。參見「盟旗制度」 條。
4.姓。如漢代有旗光。
“旗”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𠀤音奇。說文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
釋名熊虎爲旗,軍將所建,象其猛如虎,與衆期其下也。
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爲旗。
又師都建旗。
註畫熊虎者,鄕遂出軍賦,象其守猛莫敢犯也。
又左傳·閔二年佩衷之旗也。
註旗,表也。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註兩旗者,左旗九星,在河鼓左也。右旗九星,在河鼓右也。皆天之鼓旗,所以爲旌表。
又姓。
廣韻齊卿子旗之後,漢有九江太守旗光。
又與箕同。
荀子·富國篇則國安於盤石,壽於旗翼。
註旗,讀爲箕。箕翼,二十人宿名。
又韻補叶渠尤切。
班固·西都賦乗輚輅,登龍舟,張鳳蓋,建華旗。○按說文旗从㫃其聲,訓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也。旂从㫃,斤聲,訓旗有衆鈴以令衆也。分旗,旂爲二。正字通云:周禮九旗所畫異物,所建異名,各有等差。雖旌旄之通稱,而制度自別,未可合爲一也。
“旗”形意通解
略說: 「旗」初文作「㫃」,象旗在竿上飄游之形。詳解: 「旗」的初文寫作「㫃」,是一象形字,象旗在竿上飄游之形。今通用之「旗」,是加上聲符「其」後的形聲字。
旗字今歸於「方」部,實乃隷變誤導之結果,因「旗」與「方」於意義上毫無關係,而「旗」的初文「㫃」實一獨體象形字,不能再分解。
《說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罰星,士卒以爲期。从㫃,其聲。《周禮》曰:『率都建旗。』」
參見「㫃」、「旂」。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