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旆”文言文意思
“旆”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旆”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pèi

“旆”字的古汉语解释

pèi

名词 古代旗边陲下的饰品。《诗经·小雅·六月》:“白央央。”

【又】泛指旌旗。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旌何缤纷。”

【旆旆】⒈旗帜飘扬的样子。⒉生长茂盛的样子。

“旆”国语辞典解释

pèi

名词
1.古代旌旗末端形似燕尾的下垂飾物。《詩經.小雅.六月》「織文鳥章,白旆央央。」 《文選.沈約.鍾山詩應西陽王教詩》「君王挺逸趣,羽旆臨崇基。」 唐.李善.注:「旆,旌旗之垂者。」

2.旗幟的通稱。南朝宋.顏延之〈請立渾天儀表〉:「值大軍旋旆,渾儀在路。」 明.于謙〈山行〉詩: 「酒旆搖村舍,鐘聲出寺樓。」

形容词
參見「旆旆」 條。

“旆”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蒲蓋切,音沛。
說文。繼旐之旗也,沛然而垂。从㫃,𣎵聲。
爾雅·釋天繼旐曰
帛續旐,末爲燕尾者。
釋名雜帛爲,以雜色綴其邊爲翅尾也。將帥所建,象物雜也。
詩·小雅央央。
,繼旐者也。
左傳·昭十三年建而不
,游也。
 又詩·小雅彼旟旐斯,胡不
,旒垂貌。
朱傳,飛揚之貌。
 又詩·大雅荏菽
然長也。
 又集韻蒲掇切,音跋。義同。
 又韻補叶蒲枚切。
𨻰琳·大荒賦華蓋建杠,招搖樹。攝提運杓,文昌承魁。原字从㫃从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