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言文意思
“俞”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俞(简繁同形)
拼音:yú/yù/shù
“俞”字的古汉语解释
yú
1.叹词 表示同意,许可。《尚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
2.动词 答应。扬雄《校猎赋》:“上犹廉让而未俞也。”
shù
名词 通“腧”。人身体上的穴位。《素问·所府论》:“五藏之俞各五。”
yù
1.副词 通“愈”。越;更加。《汉书·食货志》:“民俞劝农。”
2.<通>“瘉”,病好了。《荀子·解蔽》:“未有俞疾之福也。”
“俞”国语辞典解释
yú
动词1.挖空樹木以作舟。《說文解字.舟部》:「俞,空中木為舟也。」
2.表示答應、允諾的意思。《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
名词
姓。如漢代有俞連。
yù
动词病好了。通「癒」 。《荀子.解蔽》:「故傷於溼而擊鼓,鼓痺,則必有敝鼓喪豚之費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副词
更加。通「愈」 。《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德澤加於萬民,民俞勤農。」
shū
名词1.國名。為漢代封與欒布的侯國,其治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平原縣西南。
2.參見「俞兒」 條。
“俞”康熙字典解释
俗兪字。“俞”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凡」(盤類器具之形,方稚松釋作「盤」),以倒置之「由」為聲符(劉釗)。本義未有定論,今多用作姓氏。詳解: 陳劍認為「俞」所從之偏旁非倒置之「由」,兩者只是形近;並提出該偏旁當為「鏃」之初文,「鏃」、「俞」古音相近,因此「鏃」可用作「俞」之聲符,可備一說。
甲金文「俞」字以往曾隸定作「艅」(郭沫若),林義光、趙誠、姚孝遂等或釋為從「舟」,「余」聲,唯此說未確,原因有二。首先,甲骨文「俞」字並不從「舟」,由商代文字看亦可知「俞」所從「舟」形當為「凡」之訛寫。另外,以往學者釋從「余」,其實「俞」字甲骨文部件上為「亼」(即倒口)下為豎立的橢圓形,與甲骨文「余」明顯有別。詳參「余」。
字形演變方面,金文「俞」初承甲骨文的形構,後從「凡」訛變作從「舟」。至於原初上作「亼」下作豎立而中空的橢圓形的部件則被填滿,後來線條化,線尾由向左微曲變成顯然彎曲,並且時或於豎曲線右邊加一與之平衡的曲線。在春秋中晚期,「俞」字或省去「舟」旁,參見𦅫鎛字形。
「俞」字甲骨文用作嘆詞,《合集》16335︰「王占曰:俞。不吉,才(在)茲。」《爾雅.釋言》:「俞,然也。」《書.堯典》:「帝曰,俞。」
金文「俞」讀作「渝」,表示改變的意思,如𦅫鎛︰「枼(世)萬至於辝(予)孫子,勿或(有)俞(渝)改。」或讀為「隅」,不其𣪕︰「朔方玁允(狁)廣伐西俞(隅),王令我羞追于西。」李學勤認為「西俞」是泛指的地區名,讀為「西隅」,指西方。又用作人名,魯白大父乍仲姬俞𣪕:「魯白(伯)大父乍(作)仲姬俞賸(媵)𣪕。」
戰國竹簡「俞」讀為「喻」,《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0:「〈關疋(雎)〉㞌(以)色俞(喻)於豊(禮)」,意謂〈關雎〉利用美色來比喻禮教。
《說文》︰「俞,空中木爲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