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言文意思
“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今”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jīn

“今”字的古汉语解释

jīn

1.名词 现在;如今。《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2.名词 现代;当代。《察今》:“察可以知古。”

3.副词 将要;将会。《鸿门宴》:“吾属为之虏矣。”

4.连词 假如;如果。《庄暴见孟子》:“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今”国语辞典解释

jīn

名词
1.現代。與「古」 相對。例: 「古今」「今非昔比」

2.姓。如明代有今穎伯。

形容词
現在的、當前的。例: 「今天」「今年」

“今”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吟切,音金。
說文是時也。
廣韻對古之稱。
詩·召南迨其兮。
毛傳,急辭也。
朱傳日也。不待吉也。
 又圓覺經無起無滅,無去來
謂過去見在未來三世。
 又韻補叶居靑切,音京。
詩·周頌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匪且有且,匪
 又叶居良切,音姜。
易林庭爎夜明,追古傷。陽弱不制,隂雄坐房。
从亼𠃌會意。𠃌,古文及字。巳往爲古,逮及爲

“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倒口)從「」,是「」的初文。本義有兩說,一說表示閉口不言,一說表示呻吟。

詳解: 今字的甲骨文構形由亼及一組成,或省一而只從「」。今字的釋形,各家意見分殊。其中,一說以為「」象倒置之口(參林義光、關子尹等),而「」可能是舌的省文,故「」象一口朝下伸舌;甲骨文中的「」、「」,和「」、「」等字的形構可作為此說之側證(參見「」、「」),此外,從「」從「」的今,也可視為「」的初文,有俯首呻吟、苦吟之意。另外,徐中舒則以為「」象木鐸之形,「」象鈴體,「」象木舌。徐氏指出商周時代,以木鐸發號施令,「」即發令當下的時刻,引申而有即刻、現在的意思。上面二說基本上對「」、「」的構形作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解釋,即分別指「口舌向下」與「木鐸」。此中,我們認為前說基本上對一些表達具體的事象的漢字,如「」、「」,和對一些較抽象的字如「」、「」(發號施令)都能提供合理解釋;而後說則不能全解釋上述漢字,而只能個別地解釋遠為抽象的「」字。平衡各種因素,我們認為第一說(即口舌朝下說話或飲食)較為合理。按此理解下的「」、「」的本義,其形構與「」、「」等字相類似。如是一來,徐中舒「木鐸」一說,即使局部地有一些道理,但已顯不出其必要性,根據奧坎剃刀 (Occam's Razor) 原則,乃可予剔除。

  由是觀之,「」可能是俯首「呻吟」或「吟詠」的「」的原字,至於抽象意味的「」只是假借的結果。《說文》:「今,是時也」一訓,基本上只反映「」字假借以後的意義,而與今的原初字形無關。

  此外,裘錫圭認為古文字「」是倒寫的「」字,「」象說話之形。裘說其實也暗示了「」應解作「倒口」,只不過他說「」象閉口不言,是「」的初文,但應通假作「」,表示閉口不作聲。《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聾之指麾也。」相同的用法還見於《呂氏春秋》《說苑》《黃帝內經素問》等。姑備一說。參見「」、「」等字。

  至於「」字假借為時態意義的「」,其用法亦甚早出,甲骨文中「」已表示今日,《合集》20912:「今夕其雨」。

  金文表示今日,縣妃簋:「其自今日,孫孫子子母(毋)□朢(忘)白(伯)休。」又表示現今、此時,訓匜:「今我赦女(汝)」,意思是說現在我赦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