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荩”文言文意思
“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藎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jìn
“荩”字的古汉语解释
jìn
1.名词 一种野草,可用来编织器物。元稹《三遣悲怀》:“顾我无衣搜荩箧。”
2.名词 通“烬”,没有烧尽的柴草。《长笛赋》:“荩滞抗绝,中息更装。”
3.动词 通“进”,进用。《诗经·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荩”国语辞典解释
jìn
名词植物名。禾本科藎草屬,「藎草」 之簡稱,參見「藎草」 條。一年生草本。
形容词
忠愛、忠誠。例: 「忠藎」 。《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韻會𠀤徐刃切,音燼。本草藎草,一名黃草,一名盭草,可染黃。
又爾雅·釋詁藎,進也。
詩·大雅王之藎臣。
疏藎,忠愛之篤,進進無巳也。
又揚子·方言藎,餘也。周鄭之閒曰藎。
註遺餘。
馬融·長笛賦藎滯抗絕。
又秦、晉之閒炊薪不盡曰藎。
或作𧃤𦳒。
又𧂰。考證:〔揚子·方言藎,餘也。註遺餘,周鄭之閒曰藎。〕 謹照原文註遺餘三字,移於周鄭之閒曰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