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文言文意思
“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立”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立”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站立;站着。《陈情表》:“茕茕孑,形影相吊。”

2.动词 停立;停止。《陌上桑》:“五马踟蹰。”

3.动词 竖立;耸立。《五人墓碑记》:“且石于其墓之门。”《石钟山记》:“大石侧千尺。”

4.动词 设立;建立;制定。《为学》:“人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又】<动使动>使……立。《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事。”

5.动词 存在;生存。《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两。”

6.动词 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陈涉世家》:“陈涉乃为王,号为张楚。”

7.副词 立刻;马上。《鸿门宴》:“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

“立”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直身站著。例: 「站立」「立正」《孟子.梁惠王上》「王立於沼上。」

2.豎起。例: 「豎立」「立竿見影」《水滸傳》第三一回:「又將兩扇門立在牆邊,先去吹滅了燈火。」

3.設置。例: 「立廟」「私立小學」《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4.制定、訂定。例: 「立法」「立案」「立憲」

5.建樹、成就。例: 「立威」「三十而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6.存在。例: 「獨立」「誓不兩立」

副词
即刻。例: 「立刻」《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劍堅,故不可立拔。」


名词
1.姓。如春秋時魯國有立如子。

2.二一四部首之一。

“立”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入切,音力。
說文,住也。
釋名,林也。如林木森然,各駐其所也。
廣韻,行
禮·曲禮必正方。
 又成也。
禮·冠義而後禮義
 又堅也。
易·大過君子以獨不懼。
論語三十而
 又樹也。
易·說卦傳天之道,曰隂與陽。地之道,曰柔與剛。人之道曰仁與義。
書·伊訓愛惟親,敬惟長。
左傳·襄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德,其次功,其次言。
 又置也,建也。
書·牧誓爾矛。
周禮·天官建其牧,其監。
左傳·桓二年師服曰:天子建國,諸侯家。
 又存也。
論語己欲人。
 又速意也。
史記·平原君傳錐之處囊中,其末見。
 又直起也。
前漢·五行志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
 又杜甫·朝獻太淸宮賦四海之水皆
張翥詩蝃蝀下飮湖水
 又趙孟頫詩驥聞秋風雙耳
 又赤
宋史·喬行𥳑傳百姓多垂罄之寶,州縣多赤之帑。
 又闕
張衡·週天大象賦擬乎兩觀,水府司乎百川。
 又政,尚書篇名,周公作。
 又車名。
後漢·輿服志車。
 又與粒通。
詩·周頌我烝民。
,當作粒。
 又姓。漢有賢人如子,唐有長興令述。
 又于貴切。同位。
石經春秋公卽位,作公卽
周禮·春官小宗伯掌神位。
故書位作。鄭司農云:古者位同字。

“立”形意通解

略說:」本作「𡗓」,從大從「」。「」為地。象一人伸開兩臂立於地上。本義為站立。

詳解:」本作「𡗓」,從大從「」。「」為地。象一人伸開兩臂立於地上。本義為站立。《說文》:「立,住也。从大立一之上。凡立之屬皆从立。

  甲骨文表示豎立,「立中」即立旗,用以聚眾或測風向。又讀作「」,「立事」即臨事。又用作人名、祭名。金文表示站立,善夫山鼎:「入門,立中廷」。又讀作「」,表示所立之處、地位等,弭伯簋:「即立(位)」,中山王方壺「臣主易立(位)」。金文又讀作「」,「立事」即臨事,主持事務。

  戰國竹簡通讀作「」,《上博一.孔子詩論》:「必敬丌(其)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