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言文意思
“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曹(简繁同形)
拼音:cáo
“曹”字的古汉语解释
cáo
1.名词 官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2.形容词 众;群。《国语·周下》:“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
3.名词 古代官署内分科办事的单位。《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4.名词 辈;等。与现代汉语的“们”略相当。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诫兄子严敦书》:“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曹党】群党,邪恶势力的集团。《管子·法法》:“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起而乱贼作矣。”
【曹偶】侪辈;同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往年市之民所,四百七十万,曹四人。”
【曹伍】1.卒伍,军队的基层组织。《后汉书·马融传》:“曹相保,各有分局。”2.泛指队伍。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及去秋到职,闽之馀盗,或数十百为曹者,往往蚁聚于山谷。”
【曹司】官署,谓诸曹郎中职司的所在。
“曹”国语辞典解释
cáo
名词1.古代訴訟時,稱原告和被告兩方為「兩曹」 。
2.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部門或官職。《續漢書志.第二六.百官志三》:「成帝初置尚書四人,分為四曹。」 《文明小史》第七回:「現在的人,都把知府看得是個閑曹。」
3.群眾、同伴。《左傳.昭公十二年》:「周原伯絞虐其輿臣,使曹逃。」 唐.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三首之一:「白石素沙亦相蕩,哀鴻獨叫求其曹。」
4.國名。周代諸侯國之一。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山東西部。
5.姓。如三國時魏有曹植。
代词
等輩、儕類。例: 「爾曹」 、「吾曹」 、「女曹」 。《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卿曹與我俱在絕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貴。」
副词
共同、一齊。《國語.周語下》:「且民所曹好,鮮其不濟也。」
“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昨牢切集韻韻會財勞切,𠀤音漕。說文作𣍘。獄之兩𣍘也。在廷東,从㯥。治事者,从曰。
註徐鍇曰:以言詞治獄也,故从曰。
前漢·成帝紀註尙書四人爲四曹,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斷獄事。
後漢·百官志世祖分六曹。
又詩·大雅乃造其曹。
傳曹,羣也。
朱傳羣牧之處也。
又史記·平準書分曹循行郡國。
註曹,輩也。
又楚辭·招魂分曹並進。
註曹,偶也。
又國名。
詩·曹風譜周武王封弟叔振鐸於曹,今濟隂定陶是也。
又姓。
姓氏急就篇周武王封曹叔振鐸,後以國爲氏。
又韻補叶徂侯切。
楚辭·招隱士禽獸駭兮亡其曹,王孫兮歸來,山中不可以久留。
又叶木何切。
蘇轍·嚴顏詩斫頭除死子無怒,我豈畏死如兒曹。匹夫受戮或不避,所重壯氣吞黃河。
五經文字𣍘,經典相承,隷省作曹。石經作曺。考證:〔說文作𣍘。獄之兩𣍘也。在廷東,从㯥,治事者。〕 謹照原文於治事者下增从曰二字。
“曹”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二「東」,後加從「口」。「東」象袋子,二「東」象一對袋子之形。「口」是增繁符號,本義是一雙、成對(丁山、林澐),引申為曹偶、同輩。詳解: 甲骨文從二「東」,後加從「口」。「東」象袋子,二「東」象一對袋子之形。「口」是增繁符號,本義是一雙、成對(丁山、林澐),引申為曹偶、同輩。古書中「曹」有用作本義,表示偶數,《楚辭.招魂》:「分曹並進」,王逸注:「曹,偶。言分曹列偶,並進技巧。」表示分成兩組齊頭並進。
一說「曹」是表示嘈雜、吵耳的「嘈」的本字(戴侗、高鴻縉、王獻唐),故從「口」為意符,可備一說。
金文在「口」中間加一短橫為飾筆,訛變為「甘」,至小篆「甘」訛變為「曰」。中山王方壺「𣍘」字省去一「東」形,後世楷書則簡省合併二「東」形作「曹」。古璽用作國名、姓氏,故加從「邑」為意符。
甲骨文用作國名、地名。金文用作族氏名、人名。又用作古國名,周武王封弟曹叔振鐸於曹,今山東定陶附近(何琳儀)。又假借為「遭」,《說文》:「遭,遇也。」中山王方壺:「適曹(遭)郾(燕)君子噲,不顧大義。」表示剛巧遭逢燕國君主子噲,不顧全道義。
漢帛書也假借為「遭」,表示逢、遇,《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第204行:「舜雖賢,非適禺(遇)堯,不王也。湯、武雖賢,不當桀、紂,不王天下。三王者皆賢矣,不曹(遭)時不王。」表示舜、成湯、周武王都是賢人,然而,若不是遇到適合的時勢,不會成為君王。
《說文》:「𣍘(曹),獄之兩曹也,在廷東。从㯥,治事者。从曰。」徐鍇:「以言詞治獄也,故从曰。」段玉裁注:「曹,今俗所謂原吿、被吿也。曹猶類也。」「曹之引伸爲輩也、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