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文言文意思
“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曰”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uē

“曰”字的古汉语解释

yuē

1.动词 说。《劝学》:“君子:学不可以已。”

2.动词 称为。《赵威后问齐使》:“齐有处士钟离子。”

3.动词 是,举例时用。《五人墓碑记》:“按诸五人,颜佩伟,杨念如……”

4.动词 为。《出师表》:“先帝称之能。”

5.助词 用于句首。《诗经·七月》:“为改岁,入此室处。”

“曰”国语辞典解释

yuē

动词
1.說。用於文言文。《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

2.稱為、叫做。用於文言文。《書經.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助词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詩經.豳風.東山》「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文選.張衡.東京賦》「曰止曰時,昭明有融。」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王伐切,音越。
說文詞也。从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
徐鍇:今試言,則口開而氣出也。
玉篇語端也。
廣韻於也,之也。
增韻謂也,稱也。
書·堯典若稽古帝堯放勳。○按古文尙書若作粵若,放勳作,蓋訓爲語端者與粵通,訓爲詞者則如字耳。

“曰”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一短橫,指從口講出的說話。

詳解:」字的甲骨文及金文均從「」從一短橫,表示口之上有所出,短橫象出於口的聲氣。本義是口講的「說話」或「言詞」。《說文》的訓解正是:「曰,詞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凡曰之屬皆从曰。」段玉裁注:「䛐者,意內而言外也。有是意而有是言,亦謂之曰,亦謂之云。」「《孝經音義》曰:从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字形構與「」、「」相類似,因「」是「」(倒口)之下出「」,而「」則是「」之上出「」。參見「」、「」。

  甲骨文表示說,《合集》586:「王曰」。又表示叫做,相當於「謂之」,《合集》14295:「東方曰析,風曰劦。」意謂東方名叫「」,那裏的風叫做「」。

  金文也表示說,大盂鼎:「王若曰」,即周王這樣說。又表示叫做,曶鼎:「受𢆶(茲)五[夫]:曰陪、曰恒、曰[耒耒]、曰□、曰省。」意謂接收五名奴隸:名叫陪、名叫恒、名叫[耒耒]、名叫□、名叫省。又用作句首語氣詞,史牆盤:「曰古文王」。《尚書.堯典》:「曰若稽古」。

  戰國竹簡表示說,《郭店簡.緇衣》簡45:「宋人又(有)言曰」。《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3:「孔子曰」。又表示叫做,《郭店簡.老子甲》簡34:「智(知)和曰明」,意謂知道和的道理叫做「」。《清華簡二.繫年》簡31:「晉獻公之婢(嬖)妾曰驪姬」,意謂晉獻公寵愛的妾妃名叫驪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