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文言文意思
“约”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约”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yuē/yāo

“约”字的古汉语解释

yuē

1.动词 捆绑。

【引】拴套。《触龙说赵太后》:“于是为长安君车百乘,质于齐。”

2.动词 约束;检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束者也。”

3.动词 约定。《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曰。”

4.名词 预先商定共同遵守的条件、盟约。《伶官传序》:“契丹与吾为兄弟。”

5.形容词 简约。《屈原列传》:“其文,其辞微。”

6.副词 大约;大概。《核舟记》:“舟首尾长八分有奇。”

“约”国语辞典解释

yuē

动词
1.纏束、束縛。《文選.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唐.李商隱〈又效江南曲〉:「掃黛開宮額,裁裙約楚腰。」

2.限制、管束。《論語.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三國演義》第六七回:「主公可約馬退後,在放馬向前,跳過橋去。」

3.協議、預先說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

4.定期相會。例: 「約會」 。宋.朱淑貞〈山查子.去年元夜時〉詞: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5.邀請。宋.陸游〈謝池春.七十衰翁〉詞: 「玉壺春酒,約群仙同醉。」 《儒林外史》第二回:「新年正月初八日,集上人約齊了,都到庵裡來議鬧龍燈之事。」

6.省略。《史記.卷一四.十二諸侯年表》「約其辭文,去其煩重。」 《漢書.卷四.文帝紀》「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

7.掠過。唐.韓愈〈獨釣〉詩四首之三:「露排四岸草,風約半池萍。」

8.數學上指約分。例: 「10/20可以約成1/2。」

形容词
1.儉省。《論語.里仁》「以約失之者,鮮矣。」 《新唐書.卷八五.竇建德傳》「建德性約素,不喜肉食。」

2.簡要、精練。《禮記.學記》「其言也,約而達。」 《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

3.窮困。《楚辭.宋玉.九辯》「離芳藹之方壯兮,余萎約而悲愁。」 《南史.卷五五.吉士瞻傳》「在郡清約,家無私積。」

4.柔弱、美好。例: 「婉約」「風姿綽約」 。唐.鄭壁〈和襲美傷顧道士〉詩: 「空留華表千年約,纔畢丹爐九轉功。」

5.隱微不明顯。例: 「隱約」 。唐.王孝通〈上緝古算經表〉:「其理幽而微,其形祕而約。」

副词
大略、大概。例: 「約計」「約略」《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虵輩約以十數。」 宋.許棐〈鷓鴣天.翠鳳金鸞繡欲成〉詞: 「歸來玉醉花柔困,月濾窗紗約半更。」


名词
預先說定共同遵守之事。例: 「合約」「毀約」「條約」《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相如度秦王雖齋,必負約不償城。」

“约”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於略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却切,𠀤音葯。
說文纏束也。
詩·小雅約之閣閣。
約,束也。
 又周禮·春官·大史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
約劑,要盟之載辭。
禮·曲禮約信曰誓。
共相約束,以爲信也。
 又禮·坊記君子約言。
謂省約其言也。
 又論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禮·坊記小人貧斯約。
約猶窮也。
 又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
何晏註儉約無憂患。
 又戰國策蘇代約燕王曰。
約,止也。
 又莊子·逍遙遊淖約若處子。
音義淖約,柔弱貌。
 又荀子·勸學篇春秋約而不速。
文義隱約。
 又呂氏春秋旄象之約。
約,節也。一曰美也。
 又楚辭·招魂土伯九約。
屈也。
 又姓。約續,古賢者,見韓非子
 又廣韻於笑切集韻一笑切韻會幺笑切,𠀤音要。
前漢·禮樂志明德鄕治本約。
師古曰:約,讀曰要。
 又集韻於敎切,音靿。屈也。
 又集韻乙角切,音渥。𠣩或作約,束也。
 又集韻吉歷切,音激。纏也。
 又同的。
枚乗·七發九寡之珥以爲約。
約亦的字也。

“约”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纏束、環束。

詳解: 從「」,「」聲,本義為纏束、環束。《說文》:「纏束也。从糸,勺聲。《詩‧小雅‧斯干》:「約之閣閣,椓之橐橐。」毛傳:「約,束也。

  「」可表示繩子。《左傳‧哀公十一年》:「人尋約,吳髮短。」杜預注:「約,繩也。八尺為尋。

  「」也可表示約束、檢束。《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還可表示攔阻。《戰國策‧燕策二》:「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燕昭王不行。

  「」亦可表示省減、簡約。《孫子‧虛實》:「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杜牧注:「約,猶少也。

  「」可指簡單。《管子‧桓公問》:「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

  「」也指邀請。《孟子‧告子下》:「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

  「」還指估量。唐白居易〈自題小草亭〉:「綠醅量盞飲,紅稻約升炊。

  「」亦指大約。《三國志‧魏志‧華佗傳》:「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縣此蛇輩,約以十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