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曷”文言文意思
“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曷”字的古汉语解释

1.代词 什么。《五人墓碑记》:“蹈死不顾,亦故哉。”

2.代词 怎么;为什么。《归去来兮辞》:“寓形宇内复几时,不委心任去留。”

3.代词 通“盍”,何不,为什么不。《诗经·有杕之杜》:“中心好之,饮食之。”

4.副词 岂;难道。《荀子·强国》:“若是而可以持国乎?”

“曷”国语辞典解释

代词
什麼時候。《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三國魏.曹植〈平原懿公主誄〉:「扃關一闔,曷其復晰?」


副词
1.何、為何。《書經.盤庚中》「曷虐朕民?」 《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2.何不。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三.談異四.濮州女子》「此地不久必大亂,不可留也,曷避之?」 《清史稿.卷四七五.洪秀全傳》「其黨張遂謀曰:『王得軍心,何鬱鬱受人制?中原不易圖,曷入川作玄德,成鼎足之業?』」

3.豈、難道。《荀子.彊國》「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 《後漢書.卷三五.曹襃傳.論曰》「禮云禮云,曷其然哉!」

“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葛切集韻韻會正韻何葛切,𠀤音褐。
說文何也。
易·損卦之用。
,辭也。之用,言何用豐爲也。
五經文字者譌。
 又爾雅·釋詁,止也。
 又玉篇逐也,盍也。
 又集韻許葛切,音𠿒。相恐怯也。
 又阿葛切,音遏。逮也。
 又丘葛切,音喝。與䳚同。
 又與蝎同。
史記·蔡澤傳先生鼻巨肩。
索隱曰:鼻,謂鼻如蝎蟲也。字从匂,不从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