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文言文意思
“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曼”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àn

“曼”字的古汉语解释

màn

1.形容词 长。《诗经·鲁颂·閟宫》:“孔且硕。”

2.形容词 柔美;细美。《韩非子·扬权》:“理皓齿。”

【曼曼】⒈道路漫长。⒉时间长。

【曼衍】⒈变化。⒉连绵不断。⒊古代杂戏名。

“曼”国语辞典解释

màn

动词
1.延長。《漢書.卷二二.禮樂志》「德施大,世曼壽。」

2.張、展。《楚辭.屈原.九章.哀郢》「曼余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

形容词
1.長。《淮南子.氾論》「侯同曼聲之歌,憤於志,積於內,盈而發音。」 《文選.王襃.四子講德論》「但懸曼矰,蒲苴不能以射。」

2.美、柔美。例: 「妙歌曼舞」《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紵縞。」

名词
姓。如漢代有曼滿。

wàn

(一)之又音。

“曼”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無販切,音萬。
說文。引也。从又冒聲。
玉篇長也。
詩·魯頌且碩。
,長也。
脩也,廣也。
 又前漢·司馬相如傳鄭女姬。
者,言其色理澤也。
楚辭·天問平脅膚。
,輕細也。
 又前漢·司馬遷傳辭以自解。
如淳曰:,美也。
 又莊子·馬蹄篇馬知介倪闉扼鷙詭銜竊轡。
,突也,言曲頸於扼以抵突也。
 又揚子·法言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之也。
,無也。
 又姓。
前漢·五行志滿。
鄭大夫。
 又廣韻母官切集韻韻會謨官切,𠀤音瞞。
博雅,長也。
屈原·離騷其修遠兮。
,或作漫。
 又集韻韻會𠀤莫半切,音幔。衍,無極也。
莊子·寓言篇因以衍,所以窮年。
 又集韻母伴切,音滿。漶,不分別貌。
 又與蠻同。
公羊傳·昭十六年楚子誘戎子殺之。
釋文音蠻。二傳作戎蠻。
 又正韻微夫切,音無。揚子聖人云。註:音無。○按法言·重黎篇訓無,不音無。
 又韻補叶無沿切。
楚辭·大招嫮目宜笑,蛾眉只。容則秀雅,稚朱顏只。魂兮歸來,靜以安只。顏,倪堅切。安,於虔切。

“曼”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會以兩手張目,或表示用兩手覆蓋於眉目之上,以視察遠處。本義是張目遠望,引申為長遠、美麗。

詳解: 甲骨文「」從二「」從「」,會以兩手張目,也可能表示以兩手覆蓋於眉目之上以視察遠處,現代人還有這種習慣。《楚辭.哀郢》:「曼余目以流觀」(郭沫若)。本義是張目遠望,引申為長遠、美麗。甲骨文的「」或改換為「」,「」是聲符。金文方面,曼龔父盨加從「」聲,「」象帽子之形,季旭昇認為「」、「」與「」聲音相距較遠,故《說文》認為「」從「」聲未必可信。季旭昇又認為曼龔父盨所從是「」的象形初文,作為「」的聲符。

  甲骨文用作地名、人名。金文用作國族名,曼龔父盨:「曼龔父乍(作)寶盨。

  戰國竹簡通假作「」,《清華簡一.祭公》簡6:「茲迪襲學于文武之曼德」。「」今本《祭公》作「」,沈培認為「曼德」可以有兩種釋讀:一、「」讀為「」,「勉德」即勤勉之德;二、「」讀為「」,「迈德」即天天有進步之德。

  此外,一說認為戰國竹簡又中「」通假為「」,《郭店簡.老子乙》簡12:「大器曼(晚)成」。但在細心解讀下,「大器曼成」中的「」應通假為「」,並應解作「輕慢」、「輕忽」,或「不重視」(參陳雄根),意謂一如「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諸語皆因應事理之「」而立其反義,故「大器曼(慢)成」實指大器不計較有沒有成就,甚或「無所謂(免)」成就,由是得以推論,王弼把該句改為「大器晚成」,恰巧與老子據上下文所要表達之意念不符!

  《上博竹書六.用曰》簡17:「曼曼柬柬」,即「慢慢簡簡」,猶言簡慢,即輕忽怠慢。

  《說文》:「曼,引也。从又,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