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文言文意思
“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莽(简繁同形)
拼音:mǎng
“莽”字的古汉语解释
mǎng
1.名词 草;密聚丛生的草。扬雄《方言》:“草,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莽。”
【又】名词 草木丛生处。《周易·同人》:“伏戎于莽。”
2.名词 民间;草野。《察传》:“乃今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3.形容词 粗鲁;不精细。《庄子·则阳》:“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
【莽苍】迷茫的样子。指郊野;近郊。
【莽浪】荒诞;虚浮。
【莽莽】草木茂密的样子。广阔;旷远。
“莽”国语辞典解释
mǎng
名词1.植物名。八角茴香科八角茴香屬,「莽草」 之古稱,參見「莽草」 條。
2.叢生的草地。東周戰國.宋玉〈風賦〉:「蹶石伐木,梢殺林莽。」 《聊齋志異.卷一.賈兒》:「兒薄暮潛入何氏園,伏莽中,將以探狐所在。」
形容词
粗率、冒失的。例: 「莽夫」 、「莽漢」 、「魯莽」 。
“莽”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唐韻廣韻莫朗切集韻類篇模朗切,𠀤音蟒。說文南昌謂犬善逐兔草中爲莽。
又揚子·方言草,南楚之閒謂之莽。
孟子在野曰草莽之臣。
趙岐註莽亦草也。
屈原·離騷夕攬洲之宿莽。
註草冬生不死者。
又周禮·秋官·剪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
山海經朝歌之山有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又拾遺記有草名莽煌,炙人衣則焦,刈之爲席,方冬彌溫,以枝相摩則火出。
又爾雅·釋草莽,數節。
疏凡竹節閒促數者名莽。
又小爾雅大也。
又草深貌。
楚辭·天問草木莽莽。
又莊子·則陽篇君爲政焉勿鹵莽。
註猶粗率也。
又莽蒼,見蒼字註。
又國名。
列子·周穆王篇西極之南隅,名古莽之國。
又姓。
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孟康曰:本姓馬,明德皇后惡其先人有反者,易姓莽。
又廣韻莫厚切,音某。義同。
又唐韻古音莫補切,音媽。
楚辭·九章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汨徂南土。
又集韻謨郞切,音茫。莽蒼,亦讀平聲。
俗作莾、莽。考證:〔屈原·離騷夕攬中州之宿莽。〕 謹照原文省中字。州改洲。〔後漢·莽何羅傳註〕 謹按後漢無莽何羅傳,謹照原書改前漢書武帝紀莽何羅註。
“莽”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茻」從「犬」,「茻」亦是聲符。象狗在草中,以顯示是野外的草地。本義是野外的草叢、草莽。詳解: 甲金文從「茻」從「犬」,「茻」亦是聲符。象狗在草中,以顯示是野外的草地。本義是野外的草叢、草莽。《玄應音義》卷十二「榛莽」注引《說文》:「木叢生曰榛,眾草曰莽也。」
「莽」的本義是草叢,古時野外的草叢一望無際,深遠遼闊,《左傳.哀公元年》:「暴骨如莽」,杜預注:「草之生於廣野,莽莽然,故曰草莽。」故「莽」引申有大、廣闊、深遠義,如大雨又稱「莽雨」,大風又稱「莽風」。曹寅《滿江紅.烏喇江看雨》:「好一場莽雨,洗開沙磧。」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莽風飄瓦鹽官城中,日殺數十百人。」野外的草叢無人打理,不經修飾,引申之,人天生未經修養的性格、未學禮儀的行為鹵莽,故「莽」引申有粗野、粗鹵之義。
「鹵莽」的本義是荒地上的野草,性格粗率是引申義。《漢書.揚雄傳》:「夷阬谷,拔鹵莽,刊山石。」《莊子.則陽》:「長梧封人問子牢曰:『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是說粗率潦草地耕作,只會得到雜草叢生的結果。勸告君主為政不要草率。參見「鹵」。
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國名,金文用作人名。
《說文》:「𦷶(莽),南昌謂犬善逐菟艸中爲莽。从犬,从茻,茻亦聲。」段玉裁注:「此字犬在茻中,故偁南昌方言,說其㑹意之恉也,引伸爲鹵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