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文言文意思
“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蛮”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mán

“蛮”字的古汉语解释

mán

名词 我国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如“南蛮”。

【引】南;南方。曹操《朔风》:“思彼方。”泛指少数民族。如“北蛮”。

【蛮荒】边远地区。

“蛮”国语辞典解释

mán

名词
中國南方種族的舊稱。《禮記.王制》「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唐.王勃〈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形容词
1.強橫、不通情理。例: 「蠻橫」「蠻不講理」

2.落後的、未開化的。例: 「蠻邦」「蠻人」

副词
1.強悍、粗野。例: 「蠻幹」「胡擾蠻纏」

2.很、挺、十分。通「滿」例: 「蠻好的!」「蠻可怕的。」 《海上花列傳》第三回:「三先生也蠻明白哚!俚真真用脫仔倒罷哉,耐看俚阿有倽用場嗄?」

“蛮”康熙字典解释

直音蠻字省文。(蠻)唐韻莫還切集韻韻會正韻謨還切,𠀤音獌。玉篇南夷名。書·禹貢三百里蠻。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周禮·夏官·大司馬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蠻者縻也,縻繫之以政敎也。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唐書·南蠻傳有十姓白蠻,五姓烏蠻。
 又綿蠻,鳥聲。詩·大雅綿蠻黃鳥。
 又蠻蠻,鳥名。山海經崇吾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
 又水名。戰國策灓水齧其墓。春秋後語作蠻水。
 又雷名。道書五雷,五曰蠻雷。
 又姓。通志·氏族略蠻氏芈姓,荆楚之後因氏焉。
 又韻補彌鄰切,音民。班固·東都賦外綏百蠻。叶上珍字韻。
 又古音攷叶音眠。曹植·王粲誄翕然鳳舉,遠竄荆蠻。身窮志達,居鄙行鮮。

“蛮”形意通解

《說文》:「蠻,南蠻,蛇穜。从虫䜌聲。」段玉裁注:「王制云:南方曰蠻。」按西周金文「」寫作「」,是少數民族的泛稱,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