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文言文意思
“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虺”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huǐ

“虺”字的古汉语解释

huǐ

名词 毒蛇。《天问》:“雄九首。”

huī

名词 雷声。《诗经·邶风·终风》:“其雷。”

“虺”国语辞典解释

huǐ

名词
一種毒蛇。《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宋.邢昺.疏:「案: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孫炎曰:『江、淮以南謂虺為蝮,廣三寸,頭如拇指,有六鯦毒。』」

huī

參見「虺隤」 條。

“虺”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許偉切韻會詡鬼切,𠀤音卉。
廣韻
詩·小雅維蛇,女子之祥。
爾雅·釋魚。詳蝮字註。
 又王
楚辭·大招騫只。
,大蛇。
 又水
述異記,五百年爲蛟。
 又姓。
潛夫論氏,皆子姓也。
唐書·則天本紀削越王貞及琅琊郡王沖屬籍,攺其姓爲氏。
 又人名。
書·仲之誥疏居薛以爲湯左相。
 又博雅,聲也。
詩·邶風其雷。
暴若震雷之聲然。
 又正韻呼回切,音灰。喧。詩其雷,亦讀平聲。
 又爾雅隤,病也。
詩·周南我馬隤。
 又與螝通。
顏氏家訓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齕,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後見古今字譜字。○按螝當作。考證:〔爾雅·釋蟲。〕 謹照原書釋蟲改釋魚。

“虺”形意通解

略說: 初文作「」,後寫作從「」,「」聲的形聲字。本義是蝮蛇。

詳解: 初文作「」,後寫作從「」,「」聲的形聲字。本義是蝮蛇。《爾雅.釋魚》:「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邢昺疏引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如《詩.小雅.斯干》:「維虺維蛇,女子之祥。《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儵忽焉在?

  「」也表示小蛇。如《國語.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韋昭注:「虺小蛇大也。《洛陽伽藍記.建中寺》:「熙平初,明帝幼沖,諸王權上,太后拜乂為侍中、領軍左右,令總禁兵,委以腹心,反得幽隔永巷六年,太后哭曰:『養虎自齧,長虺成蛇!』

  「」又表示蜥蜴類的動物。《說文.虫部》:「虺,虺以注鳴。」朱駿聲通訓定聲:「虺者,蜥蜴之屬。」如《詩.小雅.正月》:「哀今之人,胡為虺蜴。」唐代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氏檄〉:「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佞,殘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