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骓”文言文意思
“骓”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骓”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uī

“骓”字的古汉语解释

zhuī

名词 毛色黑白相间的马。《垓下之战》:“骏马名,常骑之。”

“骓”国语辞典解释

zhuī

名词
1.毛色蒼白相雜的馬。《爾雅.釋畜》「蒼白雜毛,騅。」 《詩經.魯頌.駧》「有騅有駓,有騂有騏。」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2.姓。如晉代有騅歂。

“骓”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職追切集韻韻會朱惟切,𠀤音錐。
爾雅·釋畜蒼白雜毛騅。
詩·魯領有騅有駓。
 又姓。
左傳晉大夫騅㪜。
 又人名。
左傳荀騅。
騅音隹,晉大夫。
 又黃騅,魚名。
古今注兗州人呼黃鯉爲黃騅。㪜字原从攵作。

“骓”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本義是一種蒼黑色雜毛的馬。「」是聲符。

詳解: 金文從「」從「」,本義是一種蒼黑色雜毛的馬。「」是聲符。

  金文用作本義,盠駒尊:「易(賜)□、雷、騅、子」。《說文》:「騅,馬蒼黑雜毛。从馬隹聲。」昔時西楚霸王項羽之坐騎即名為「烏騅」。《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忼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