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骀”文言文意思
“骀”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駘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tái
“骀”字的古汉语解释
tái
1.动词 马嚼子脱落。《后汉书·崔骃传》:“马骀其衔,四牡横奔。”
2.名词 劣马;不好的马。宋玉《九辨》:“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3.比喻庸才。王韶之《赠潘综逵举孝廉》诗:“伊余朽骀。”
dài
形容词 疲钝。《孙膑兵法·十问》:“压其骀,攻其疑。”
2.动词 放荡。见“骀荡”。
【骀籍】践踏。
【骀荡】⒈放荡。⒉舒缓荡漾,形容音乐或景色。
“骀”国语辞典解释
tái
名词1.劣馬。《楚辭.宋玉.九辯》:「卻騏驥而不乘兮,策駑駘而取路。」 北周.庾信〈代人致乞致仕表〉:「臣又聞驅奔效駕,先輟於羸駘。」
2.比喻庸才。隋.江總〈勞酒賦〉:「謬陳力而策駘,豈酬恩于暮年。」
动词
脫除、脫落。《後漢書.卷四二.崔寔傳》:「自數世以來,政多恩貸,馭委其轡,馬駘其銜。」
dài
參見「駘蕩」 條。“骀”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哀切集韻韻會正韻堂來切,𠀤音臺。玉篇駑馬銜脫也。
崔寔政論馬駘其銜。
又駘蕩,曠遠也。
又地名。
左傳·昭九年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
註駘在始平武功縣。
又哀六年遷孺子於駘。
註駘,齊邑。
釋文他才反。
又徒來反。
又神名。
韻會金天氏子曰晞,生允格臺駘。
又人名。
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王駘。
又五音集韻土來切,音胎。義同。
又廣韻徒亥切集韻正韻蕩亥切,𠀤音待。
玉篇駘蕩,廣大意。
又正字通春色舒放曰駘蕩。
又廣韻疲也,鈍也。
又類篇駘騱,馬不進也。
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
音義駘音殆。李云:哀駘,醜貌。它,其名也。
又與跆同。
史記·天官書兵相駘籍。
前漢書作跆。考證:〔左傳·昭九年駘芮岐畢。〕 謹照原文駘上增魏字。〔哀六年遷儒子於駘。〕 謹照原文儒子改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