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文言文意思
“椎”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椎”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uī/chuí

“椎”字的古汉语解释

chuí

1.名词 槌子,敲击的器具。《订鬼》:“若见鬼把锁绳纆,立守其旁。”

【又】动词 用槌打。《信陵君窃符救赵》:“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杀晋鄙。”

2.名词 “椎形”的。《核舟记》:“居右者髻仰面。”

3.形容词 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其少文如此。”

【椎髻】如椎形的发髻。

【椎鲁】鲁钝。

【椎埋】1.杀人埋尸。2.盗墓。

【椎剽】杀人劫财。

【椎心泣血】形容极度悲痛。李商隐《祭裴氏姨文》:“,孰知所诉。”

“椎”国语辞典解释

zhuī

名词
1.敲打東西的器具。例: 「鐵椎」《淮南子.說林》「椎固有柄,不能自椓」

2.脊椎骨。參見「椎骨」 條。

动词
搥打、敲擊。《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椎殺晉鄙。」 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


形容词
樸實笨拙。明.方孝孺〈與采苓先生書〉:「某質性椎鈍,學不篤專,行能無所可取。」

chuí

(一)之又音。

“椎”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直追切集韻傳追切,𠀤音追。通作槌。俗作桘。
說文擊也。
 又鐵也。
戰國策秦遺連環,君王后引破之。謝秦使曰:謹已解矣。
史記·信陵君傳朱亥袖四十斤鐵殺晉鄙。
 又揚子·方言,齊謂之終葵。
 又鈍,不曲橈也。
前漢·周勃傳少文。
 又釋名,推也。耒亦也。
 又集韻朱惟切,音隹。木名,似栗而小。

“椎”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聲,本義為敲打用的木棒。

詳解: 甲骨文從「」,「」聲,本義為敲打用的木棒,為「」、「」的初文。

  後引申為「敲打」,如《戰國策.齊策六》:「君王后引椎椎破之」,其中第二個「」即為敲打義。

  《說文》:「椎,擊也。齊謂之終葵。从木,隹聲。」段玉裁注:「椎,所㠯擊也。所㠯二字,今補。器曰椎,用之亦曰椎。《方言》曰:『㧙、抌,椎也。南楚凡相椎搏曰㧙,或曰揔。沅涌𣿆幽之語,或曰攩。』郭云:『今江東人亦名椎爲攩。』按《方言》椎字,今本多誤從手作推。齊謂之終葵。《考工記》:『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注曰:『終葵,椎也。爲椎於其杼上,明無所屈也。』按,《考工記》「終古」、「終葵」、「」,皆用齊言,葢齊人作。從木,隹聲。」

  卜辭用作地名,如《合集》24389:「才(在)椎」,亦有辭殘而語義不明者,見於《合集》13159。

  古書通作「」,如《呂氏春秋.古樂》:「椎鐘」,李家浩認為「椎鐘」即為「彫鐘」,指的刻有畫紋飾的鐘。

  簡帛文字用作本義,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40背2:「去地五尺,以鐵椎椯(段)之」,意謂離開地面五尺,用鐵鎚敲打它(牆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