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龠”文言文意思
“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龠”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uè

“龠”字的古汉语解释

yuè

1.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2.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ɡě)。

“龠”国语辞典解释

yuè

名词
1.樂器名,吹管樂器。通常用竹管編成,形狀如笛而稍短,有三孔、六孔等。也作「籥」

2.量詞。古代計算容積的單位。《漢書.卷二一.律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八上.釋器》「龠二曰合,合十曰升。」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龠”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以灼切集韻韻會正韻弋灼切,𠀤音藥。
說文樂之竹管,三孔,以和衆聲也。从品侖。侖,理也。
博雅謂之笛,有七孔。
詩·邶風左手執
 又作籥。
爾雅·釋樂大籥謂之產,其中謂之仲,小者謂之箹。
春秋·宣八年壬午猶繹,萬入去籥。
籥,管也。
 又正韻量名。器狀似爵,以康爵祿。
前漢·律歷志者,黃鍾律之實,躍微動氣而生物也。容千二百黍,合爲合,十合爲升,十升爲斗,十斗爲斛。
字彙樂之竹管𠀤謂之,惟黃鍾之管,實以黍米,積之而成五量之名。說文,樂字,本作。別作籥字,註:書僮竹笘也。謂編竹習書也。今以合字,以籥爲樂籥字,後世遂因之,字从品从侖。俗省作二口。考證:〔釋名謂之笛。〕 謹照原書釋名改博雅。

“龠”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從◎,◎象編管之樂器形,器頂之口形或圓形象管端之圓孔,與編簡之「」形有別。「」象倒口之形,以示一人在吹奏樂器。本義是像笙一類的樂器。

詳解: 甲骨文從「」從「」從◎,◎象編管之樂器形,器頂之口形或圓形象管端之圓孔,與編簡之「」形有別。「」象倒口之形,以示一人在吹奏樂器。徐中舒認為「」即樂器笙之初形。

  金文從「」從「」從「」,「」形實編管樂器之形訛,與簡冊無關。

  甲金文用為祭名,後世增「」旁作「」,臣辰卣:「王大龠(禴)于宗周」,《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毛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又用作人名。

  《說文》:「龠,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屬皆从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