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文言文意思
“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操”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cāo

“操”字的古汉语解释

cāo

1.动词 拿着;携带。《愚公移山》:“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鸿门宴》:“大王来何?”

2.动词 掌握;控制。《韩非子·定法》:“杀生之柄。”

3.动词 持用;采取。《答司马谏议书》:“而议事每不合,所之术多异故也。”

4.动词 从事。《促织》:“邑有成名者,童子业,久不售。”

5.名词 节操;品行。《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

6.名词 琴曲。《列子·伯牙与钟子期》:“初为霖雨之,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着;拿着。班固《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节旄尽落。”2.持;保养。《汉书·王嘉传》:“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两心。”3.操守。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李杜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时机,行事当及时。

【操觚】1.执简。觚,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传》:“当风日佳时,赋试,千百不休。”2.执酒器。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技能。

【操券】执持契券,后来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为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辞·七谏·沉江》:“正臣端其兮,反离谤而见攘。”(离:通“罹”。遭受。)2.特指廉洁正直的品行。范晔《后汉书·贾复传》:“少有,多智略”。

【操作】劳动。李纲《题邵平种瓜图》:“儿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携筐助。”

“操”国语辞典解释

cāo

动词
1.持、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愛人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 漢.王充《論衡.感虛》「武王左操黃鉞,右執白旄,瞋目而麾之。」

2.掌握。《商君書.弱民》「主變事能得齊國守安,主操權利。」

3.駕駛。《莊子.達生》「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 《楚辭.屈原.九章.思美人》「勒騏驥而更駕兮,造父為我操之。」

4.從事。例: 「重操舊業」《聊齋志異.卷四.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5.訓練、鍛鍊。例: 「操兵演練」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一齣:「今日江上大操,看他兵馬過處,雞犬無聲,好不肅靜。」

6.使用某種語言或口音說話。例: 「操英語」「操北方口音」

名词
1.一種經過設計,用來鍛鍊體力的運動。例: 「體操」「早操」「暖身操」「健美操」

2.品格、德行。例: 「節操」「操守」《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

3.琴曲。《列子.湯問》「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紅樓夢》第八七回:「又將琴譜翻出,借他猗蘭思賢兩操,合成音韻。」

4.姓。如明代有操欽。

cào

(一)之又音。

“操”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七刀切集韻韻會正韻倉刀切,𠀤草平聲。
說文把持也。
禮·曲禮謀於長者,必几杖以從之。
左傳·襄三十一年猶未能刀而使割也。
前漢·貢禹傳勇猛能切百姓者。
,持也。切,刻也。
 又姓。明嘉靖給事中守經,江西浮梁人。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七到切,音糙。所守也,持念也。
前漢·張湯傳湯客田甲有賢
所執持之志行也。
後漢·趙熹傳熹少有節
 又風調曰
南史·袁粲傳淸整有風
 又琴曲也。
後漢·曹褒傳樂詩曲,以俟君子。
劉向·別錄曰:君子因雅琴以致思,其道閉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言遇災害,不失其也。

“操”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拿著、握持,引申表示對抽象事物的掌握、控制。

詳解: 從「」,「」聲。本義是拿著、握持。《說文》:「操,把持也。从手,喿聲。」段玉裁注:「把者,握也。」如《楚辭.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王逸注:「操,持也。《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

  「」引申表示對抽象事物的掌握、控制。如《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漢書.楚元王傳》:「夫大臣操權柄,持國政,未有不為害者也。」顏師古注:「操,執也。

  「」又引申表示運用工具、技藝、語言等。如《莊子.達生》:「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文心雕龍.知音》:「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表示品德、操守。如《孟子.滕文公下》:「充仲子之操,則蚓而後可者也。《漢書.張湯傳》:「湯客田甲雖賈人,有賢操。」顏師古注:「操,謂所執持之志行也。

  「」表示從事、擔任。如《孫子.用間》:「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操事」即從事耕作。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

  「」還是琴曲之名。《後漢書.曹襃傳》歌詩曲操」,李賢注引劉向《別錄》云:「君子因雅琴之適,故從容以致思焉。其道閉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災害不失其操也。《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古琴曲有五曲、九引、十二操。……十二操:一曰〈將歸操〉,二曰〈猗蘭操〉,三曰〈龜山操〉,四曰〈越裳操〉,五曰〈拘幽操〉,六曰〈岐山操〉,七曰〈履霜操〉,八曰〈朝飛操〉,九曰〈別鶴操〉,十曰〈殘形操〉,十一曰〈水僊操〉,十二曰〈襄陵操〉。

  「」後來亦表示演習、操練。如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4回:「只見那四健將與各洞妖王,在那裏操演兵卒。」清代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再說那羅公問及叔寶的武藝,滿心歡喜,特地要誇其本領,即日放礮傳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