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言文意思
“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给”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gěi/

“给”字的古汉语解释

1.形容词 充足;充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其家富。”《西门豹治邺》:“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足富。”

2.动词 供应;供给。《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使人其食用,无使乏。”

3.动词 赐给;给予。《吕氏春秋·权勋》:“若残竖子之类,恶能若金?”《墨子·号令》:“伤甚者令归治病,家善养。予医药,赐酒日二升、肉二斤。”

4.形容词 (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论语·公治长》:“御人以口,屡憎于人。”

【给复】免除徭役。

【给事】⒈处事。⒉供职。⒊给事中的省称。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

“给”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軍公教人員的薪俸。例: 「俸給」「加給」

2.姓。秦、漢代時有給事中一職,後以給為姓。

动词
1.供應。例: 「供給」「補給」「自給自足」《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2.授與、賜予。例: 「給假」《宋史.卷二九六.張茂直傳》「且給錢五萬,以助其裝。」

形容词
1.富裕、豐足。《孟子.梁惠王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

2.敏捷。《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新唐書.卷一九八.儒學傳上.顏師古傳》「師古性敏給,明練治體。」

gěi

动词
1.交付。例: 「我給他一本書。」

2.用某種動作對待別人。例: 「給他一個教訓。」「再給他一次機會吧!」

介词
1.與。例: 「送給」「借給」「留給」

2.替、為。例: 「你給我拿些吃的!」

3.向。例: 「快給他道謝。」

4.被。例: 「大家都給他騙了。」

助词
加強語氣。例: 「你給我閉嘴!」

“给”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𠀤音急。
說文相足也。
玉篇供也,備也。
左傳·僖十三年敢不共給。
前漢·禮樂志日不暇給。
給,足也。
 又集韻極業切,音劫。敏言也。
禮·仲尼燕居恭而不中禮謂之給。
謂㨗給。
論語禦人以口給。
何晏註佞人口辭㨗給。
 又集韻於業切。義同。
 又集韻轄夾切,音洽。歲在未曰汁給。通作洽。

“给”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豐富,充裕。

詳解: 從「」,「」聲,本義為豐富,充裕。《說文》:「相足也。从糸,合聲。《管子‧國蓄》:「故使蓄賈游市,乘民之不給,百倍其本。《史記‧商君列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也表示供給、給予。《戰國策‧秦策四》:「寡人之國貧,恐不能給也。」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八:「赤泉給我飲,員丘足我糧。

  「」亦表示連及。《國語‧晉語一》:「誡莫如豫,豫而後給。」韋昭注:「豫,備也。給,及也。《漢書‧晁錯傳》:「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 顏師古注:「給,謂相連及。

  「」在近、現代漢語中還表示致使義,如叫、讓,以及作介詞,表示被、為、向。前者如《儒林外史》第53回:「鄒師父是從來不給人贏的,今日一般也輸了。」後者如「給人打了」、「給你送禮物」、「給老師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