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文言文意思
“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隔”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隔”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隔开;隔离。《韩非子·难一》:“一人之力能君臣之间。”

【又】隔阂。李白《君马黄》诗:“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

【又】(时间)相隔,间隔。杜甫《奉传严大夫》诗:“不知旌节年回。”

2.名词 通“膈”。膈膜,体腔中分隔胸腔和腹腔的肌肉膜。《管子·水地》:“五脏已具,而后生五内:脾生,肺生骨。”

“隔”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遮斷、阻塞。《說文解字.阜部》「隔,塞也。」 例: 「阻隔」「分隔」《後漢書.卷三三.鄭弘傳》「帝問知其故,遂聽置雲母屏風,分隔其閒。」

2.距離、間隔。例: 「相隔千里」「隔兩天再說吧!」《新唐書.卷一.高祖本紀》「今江都隔遠,後期奈何?」 唐.李商隱〈無題〉詩: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3.改變、變異。《續漢書志.第二三.郡國志五》贊曰:「稱號遷隔,封割糾紛。」

“隔”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古核切集韻韻會各核切正韻各頟切,𠀤音膈。
說文障也。
玉篇塞也。
史記·秦始皇紀內外。
前漢·常惠傳絕漢。
 又通作鬲。
荀子·大略篇鬲如也。
謂鬲絕於上。
史記·大宛傳鬲漢道焉。
前漢·薛宣傳西州鬲絕。
 又陸厥與沈約書一家之文,工拙壤鬲。
 又韻會小補叶訖得切,音祴。
柳宗元·懲咎賦讒妬結而不戒兮,猶斷斷於所執。勢危疑而多詐兮,逢天地之否。○按正字通引柳賦云,質韻音屹,固非。而韻會小補叶訖得切,亦謬。得在職韻,執在緝韻,職緝不相通,以叶執,不當作訖得切。
 又與融通。
史記·秦始皇紀內外,靡不淸淨,施於後嗣。
,一作融。

“隔”形意通解

略說: 從「𨸏」,「」聲。本義是阻隔、阻塞。

詳解: 從「𨸏」,「」聲。本義是阻隔、阻塞。《說文》:「隔,障也。从𨸏,鬲聲。」段玉裁改為「隔,塞也」,注:「各本作『障』,今依〈西京賦〉注所引作『塞也』,與〈土部〉『塞,隔也』為轉注。」如《戰國策.趙策二》:「韓、魏臣於秦,秦無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韓非子.八經》:「故明主之言隔塞而不通,周密而不見。

  「」表示分離、別離。如《文選.禰正平〈鸚鵡賦〉》:「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三國魏曹植〈離友詩〉之二:「感離隔兮會無期,伊鬱悒兮情不怡。

  「」表示不合、不相通。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後娶》:「後母之弟,與前婦之兄,衣服飲食,爰及婚宦,至於士庶貴賤之隔,俗以為常。《南史.張充傳》:「實由氣岸疏凝,情塗狷隔。獨師懷抱,不見許於俗人,孤秀神崖,每邅回於在世。

  「」還表示格子、間隔。如唐代李賀〈榮華樂〉:「瑤姬凝醉臥芳席,海素籠窗空下隔。」南宋楊萬里〈荔枝堂夕眺〉:「迎寒窗隔重糊遍,只放書邊數眼明。

  「」通「」,表示橫膈膜。如《管子.水地》:「脾生膈,肺生骨,腎生腦,肝生革,心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