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鞫”文言文意思
“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鞫”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审讯;审问。《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参军事,掌狱。”

2.形容词 穷困。《诗经·大雅·云汉》:“哉庶正。”

“鞫”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審判、訊問。《漢書.卷六六.車千秋傳》「未聞九卿廷尉有所鞫也。」 《元史.卷一六七.王惲傳》「朝廷委惲鞫之,一訊即得其實。」


形容词
窮困。《詩經.大雅.雲漢》「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漢.鄭玄.箋:「鞫,窮也;庶正,眾官之長也;疚,病也。窮哉病哉者,念此諸臣勤於事而困於食,以此言勞倦也。」


名词
姓。如宋代有鞫詠。

“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居六切,音菊。
說文窮理罪人。
玉篇也。
爾雅·釋言、究,窮也。
詩·大雅哉庶政。
史記·酷吏傳論報。
 又詩·邶風昔育恐育,及爾顚覆。
,窮也。
釋文亦作諊。
 又詩·大雅之卽。
水之內曰隩,水之外曰
爾雅·釋丘厓內爲隩,外爲隈。
隈,當作。傳寫誤也。
 又地名。
左傳·成二年次于居。
衞國地。
集韻本作𥷚。或作𥲾、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