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鞹”文言文意思
“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鞹”字

拼音:kuò kuī

“鞹”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ò

1.名词 同“鞟”,去了毛的兽皮。《诗经·齐风·载驱》:“簟茀朱。”李贺《送秦光禄北征》:“虎先蒙马,鱼肠且断犀。”

2.动词 用皮革捆缚。《吕氏春秋·赞能》:“乃使吏其拳,胶其目。”

“鞹”国语辞典解释

kuò

名词
1.去毛的皮革。《廣韻.入聲.鐸韻》「鞹,皮去毛。」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

2.晒乾不去毛的整張獸皮。元.戴侗《六書故.卷一八.動物》「凡革不去其光,張而完暴之謂之鞹。」

“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苦郭切集韻韻會闊鑊切,𠀤音廓。
說文去毛皮也。
論語虎豹之
 又詩·齊風載驅薄薄,簟茀朱
諸侯之路車,有朱革之質,而羽飾之也。
釋文苦郭反。革也。
集韻又作鞟。考證:〔詩·齊風載驅薄薄,簟笰朱。〕 謹照原文笰改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