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文言文意思
“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括”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kuò/guā

“括”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ò

1.动词 捆束;结扎。《中山狼传》:“内狼于囊,遂囊口,肩举驴上。”

2.动词 包括;包容。《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四海之意。”

3.动词 搜求;网罗。《北史·孙搴传》:“时大人为军士。”

4.名词 箭尾;箭的末端。《列子·仲尼》:“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发发相及,矢矢相属。”

5.动词 聚;会集。《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

“括”国语辞典解释

guā

动词
1.捆束、收攏。《禮記.喪大記》「括髮以麻,婦人髽帶麻于房中。」 明.謝良《中山狼傳》「入狼於囊,遂括囊口,肩舉驢上。」

2.包含。例: 「總括」「概括」《文選.揚雄.羽獵賦》「野盡山窮,囊括其雌雄。」 唐.白居易〈初授拾遺〉詩: 「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

3.搜尋、搜求。例: 「搜括」《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藝傳中.蕭穎士傳》「奉使括遺書趙、衛間。」

名词
箭末端搭扣弦的部分。同「栝」《書經.太甲上》「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度,則釋。」 唐.孔穎達.正義:「括,謂矢末。」 《孔子家語.卷五.子路初見》「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kuò

1.(一)之又音。

2.參見「括約肌」 條。

“括”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活切,音聒。
說文本作𢬸。絜也。
廣韻結也。
增韻也。
易·坤卦囊无咎无譽。
 又繫辭動而不
結而有礙也。
前漢·𨻰項傳贊包舉宇內,囊四海。
揚子·方言關閉也。
 又廣韻至也。
詩·王風日之夕矣,牛羊下
 又檢也。根刷也。
唐書·選舉志明經者但記帖
 又食貨志鑄錢苗。
 又與筈通。
釋名矢末曰。謂與弦相會也。
書·太甲若虞機張,往省于度,則釋。
 又與髻通。絜髮也。
禮·檀弓髮。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戸栝切,音活。會也。與佸同。
詩·小雅德音來
會合離散之人。
 又集韻苦活切,音闊。亦與筈同。

“括”形意通解

略說: 同「𢬸」,從「」,「𠯑」聲,表示結扎、捆束。

詳解: 同「𢬸」,從「」,「𠯑」聲,表示結扎、捆束。《說文》:「絜也。从手,𠯑聲。《莊子‧寓言》:「向也括,而今也被髮。」成玄英疏:「括,撮束髮也。

  「」可引申指約束。《孔叢子‧執節》:「以禮括其君,使入於善也。

  「」還表示阻滯、閉塞。《易‧繫辭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朱熹本義:「括,結礙也。

  「」亦表示包容、包括。晉陸機《辯亡論上》:「東包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

  「」可指搜集、搜括。晉葛洪《抱樸子‧嘉遁》:「玩圖籍於絕跡之藪,括藻麗乎鳥獸之群。

  「」也表示查驗、登記。《新唐書‧蘇瑰傳》:「時十道使括天下亡戶,初不立籍,人自搜括,即流入比縣旁州,更相廋蔽。

  「」也指法則。《逸周書‧五權》:「不遵奉括食不宣,不宣授臣,極賞則淈,淈得不食。」朱右曾校釋:「括,法也。官不奉法,以奪其祿。